在佛学会的最后演讲.

刚才,各位辅导员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和比较大的纸来解释什么是吉祥经。吉祥经是一个很重要得一部经典,因为它总结了我们整个学佛次第,告诉我们人生在那一个阶段应该用哪一种心态去面对生命。我们不断地去努力达到我们人生的目标,提升自己,然后进而把自己学到的用来贡献社会。然后,当我们完成了这一切后,我们就会去追求更高等的人生目标,在过程当中不断地累积功德,资粮,来提升自己来达到进化心灵与解脱的目标。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书的名叫 “the 40 things you need to do before 40year old",而吉祥经却是 “the 38 偈颂you need to do in this Life”。如果你能够完成吉祥经里讲的每一件事情,那么你算是不枉此生了。

刚才各位问的一些问题须要厘清和解释一下。至于“四圣谛”是什么,大家看一下黑板,就是苦,集,灭,道。英文是four noble truth,大家可以在网上查一查,四圣谛是佛陀成道后所说的第一个经典,这含盖了所有的佛法。师父没有在课程上提到太多是因为这是 “高级”的佛法。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解决的是问题更高级的问题。

之前提过第一个是苦谛,是指不圆满,是指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苦谛包含生老病死,爱别离,怨嗔会,求不得,五蕴炽盛。怎样说高级的问题?也就是说根本的问题,无论你如何有钱,如何努力累集功德,如果你不用对方法,你都无法解决掉生老病死,你都得面对爱别离,求不得。。。

而佛教说人生是苦,是悲观吗?基本上,我们来厘清一下,佛陀没有说“苦”,是一个很伤心,负面的东西,佛不过说,苦是无常,苦是不圆满的,没什么好伤心的。而事实上佛陀说: “Dukka is to be fully comprehensive。”苦须要被了解。而当你真正明白苦,明白生,老,病,苦,是很阔达的事情,你不再为死而担忧,为病而折磨,为分离而伤心,因为明白一切都是人生的过程,你还会去安慰别人,叫别人不要为你得痛苦,离去而伤心。

我们要了解的,不只是 “苦”得让人受不了的那个情绪,而是为了解脱而去明白人生的本质。

而我们灭苦的方法是明白苦的原因,“集”也就是爱染与无明。爱染让我们去执着一切我们认为属于我们的东西,而无明是对于人生真理的不了解。

而 “灭”是苦的熄灭,并且明白我们的目是什么。目的,就是指“灭苦 ”。知道我们的目标,就往那一个方向走去。

如何走去?通过八正道,正语,正命。。。。。

当然没那么简单,大家可以来我们在学校的佛学班。。。

至于人成即佛成,也就是说,学佛不过是学做一个人。学佛的人不过是做了一个人应该去做的东西,只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社会都把人生变得很复杂,要你每天准时十点睡觉,早上六点床,玩少一点Facebook,听起来没什么好了不起的,可是真的做到的人,却是很了不起了。

“人最平凡的心念,是不甘平凡。”

“记得,学佛,不过是学习好好地做一个人。谢谢”

这是我在 “法之吉。祥之旅”生活营,最后给学员们关于吉祥经的一番补充。虽然不确定他们是否听得明白,可是感动最多的,是我自己。

讲完了以后,我坐在一旁内心澎湃不已。

回想起我出席的李老师的第一堂课,那时我因为电脑的monitor坏了,把它送去了电脑店。之后就顺便走进了法悦阁,李老师讲的就是四圣谛的苦和集谛。现在回想起来,在佛学会两年半的旅程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佛学会,一路走来


现在的我在文冬的祖屋,父母都上了云顶去拼搏。总算找到了机会静下心来写东西。回想起我在大学时代的每一个学期末,我都会把整个学期的学习给写下一个总结。上一个学期因为FYP的关系,没有写到任何的东西。

上一个学期,我从Cybercare的实习回来以后,许多的东西都变了。而最显著的变化是在人际关系上,我和健亭成了死党,所以倒是花了不少时间跟他鬼混。而因为在那一段时期是我最精进做功课的三个月,所以许多的佛法理论都在那一段时期给内化(internalization)进了我的思想与生命里。自己也对作为一个佛教徒的这一个身份有了更深的体悟,所以有了更强的动力想要去为佛教做一些东西,才会狠下心去申请成为全营的辅导员,然后我也圆了参加全营做辅导员,静七,全思,研修班和跟元翰(全营连任四届辅导长)学习的心愿(s)。


我还记得当我在全营的无尽灯时候,大家一起出来表演的时候,元翰在我们在我们的天灵盖上摸了摸(类似灌顶),突然心里涌出一阵感动,回想起自己在这两年来学佛的因缘,是多么地殊胜,感恩于自己的福报是多么地好,一路上虽然有哭过,有痛过,只是自己都没有放弃过。虽然会害怕,会自卑,只是自己都不敢埋怨和逃避。

几乎所有我在学佛路上的心愿都会一一成真。

然后经过了一个月的佛法进修之月,我回到了佛学会,做了佛学班的辅导长,因为大家都不在了,所以那一个学期还蛮压力的,而且跟我在一起走来的法侣们都毕业了,感觉佛学会没有了以前的归属感,老师们都离开了,感觉自己有苦无处诉,心里感到很无助。

尽管如此,我还是“硬硬”办了一次的辅导员培训营。我还记得,在培训营的第一天晚上好,开完会后,我竟然埋头在枕头里暗暗哭泣,突然明白到自己有多么地害怕成为一个领导人,多么地没有自信,连自己都无法去爱自己,去相信自己,有怎能有能力去领导和启发别人呢?

只是当欣汝和凝湘问我说谁可以成为生活营的辅导长的时候,我还是说:“我咯~~我咯….”

我后来在展恒跟佩莹的帮助之下,我又再一次办了一次的培训营。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去全营的时候,元翰给我的感觉是 “无时不在“定”中的冷血动物” ,无时无刻都扳着面。之后,当我成为了辅导员后,他却很意外地成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富有幽默感的辅导长。现在,我深深体会到为何元翰在全营的时候全程都看起来严肃而无情,我在整个生活营,也是花了大部分的时间去观照自己的内心,务求让自己无时无刻都保持觉照,不容许出错,结果身心都很紧绷。


在生活营的晚上,压力大的时候,就起来打坐。我运上了在SBS学到的内观禅,真的就如柔蓉师兄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内心时而悲伤,时而开心,因得失而变化,当自己做的不错就会到自豪,当下秒有人过来投诉时就变得沮丧,一切都是因缘聚散而成而灭,变化无常,苦不堪言。。。

我时时都提醒自己要在“在无常中,体会恒常”,不断地调整,放松,用平常心去面对“无常”,不断地“调整,放松”。。。

我还记得元翰在带我们的时候,他提起了一件事。他说他带活动时不相信字面上的目标与宗旨。我后来想了想,在某程度来说,他是对的,只是对于一个初学者,或刚成立的佛学会是须要的,只是对于他来说却是可有可无。你想一想,目标与宗旨的存在是为了成为活动的标准与方向引导,只是事实上,作为一个初学者来说通常都会忙着如何办活动多过关心心态,而学长就会指着目标与宗旨去Brief学弟们。。。只是如果心态正确的话,方向就自然会对,不是没有目标与宗旨,而是因为方向正确所以不会被目标而束缚,目标与宗旨都写在心里了。。。

那一个月让我明白到宗教情操对佛学会的重要性,我听祖排师兄说:“做好一个佛教徒就是一个弘法人员。”这句话让我感触良多。

佛学会尽管多么地系统化,如果没有宗教情操,没有被法感动的话,什么目标与宗旨都是假的。

Shyan叫我写一分心得报告,所以我就写了这一份给她去传承。

一路走来,都很感恩自己能为拉曼佛学会奉献。在佛学会的日子很可能是人生中一个最重要得转折点。回想起来,这两年多来的确是我人生中最充实,最精彩的时光。我很感恩自己有福报能一路在看着拉曼佛学会从一个小小的“幼苗”慢慢茁壮成长成一棵能自立成长的小树。还记得我刚开始参与的佛学班真的像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需要靠一群资深的学长们小心呵护,整个佛学会对于应该去的方向,目标都没有很明确的方向。整个佛学会的成员在那一个时候却是卧虎藏龙,整个佛学会理事没有太多的共识或沟通,没有很一个很强的领导去凝聚各小组的成员,可是各小组却能自行运作,对于一个学会来说,那时佛学会办得活动风头一时无两,我那时就常跟学长说他们那一届的理事是“黄金一代”。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佛学会其实是“外强中干”,整个佛学会在办活动方面真的是很拿手,而且办活动的心态也很正确,只是这一群理事没有办法把自己明白的东西给传承下来,因为这是他们自己从自己家乡佛学会办活动累集下来的经验,佛学会本身没有给到任何东西理事,而是理事自己把家乡的东西给带来给滋养佛学会,所以我说那时的佛学会是婴儿期,而理事们都在小心地呵护这个“小宝宝”。之后政纲老师来拉曼任教,佛学会开始进入了另一个阶段,佛学会开始往一个健康的方向成长,从单方面地接受到渐渐迈向成为一个能够回馈学员的学会。我们开始明白到传承与系统化的重要性,一个组织必须要有能力去促进学员成长,那这一个组织才有生存下去的价值,而弘法组在这一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我们之前的那一代(婴儿时期),弘法组的角色较为偏向外弘,弘法组在拼了命去招募新的会员,注入新血,那时弘法组组长试过一个人到食堂,拿着海报去叫人来佛学会。。。。之后,就是我上任了。我还记得有一晚,那时我还是普通学员(不过也大概知道自己是内定的弘法组组长),弘法组组长说他在跟方鸿开会,想要我一起来开会。之后,那一晚,我们只是在谈“宗旨与目标”的重要性就谈了整个晚上。那一晚,我和奎仲才开始明白到佛学会到底应该扮演着什么角色,应该往哪一个方向去成长,也大概在那一个时期开始,佛学会从一个空壳,开始有了内涵。

辅导团在那一个时候成立,悦心缘开始了大改革。我成了弘法组,方鸿成了辅导长,新的理事上任。没有了所谓的“黄金一代“,佛学会运作反而成长成一个组织该有的运作方式,在新一届的理事里,许多东西都开始系统化了。作为一个学会来说,系统化是是很重要,只是我们还是须要去清楚佛学会与其他学会的分别,明白佛学会里有别于其他学会的内涵。这一分内涵来自与佛法的内容,而把关这一分内涵的,是弘法组。没有了佛法,就不是佛学会。我是看过一些大专的佛学会的存在的功用是为了在定时举行一个素食宴或当马佛青办活动时须要人手帮忙时招募义工而存在。佛学会可以什么活动都不办,却不能不办佛学班,这是我自己给佛学会的一个底线。正因为弘法组本身是把关着佛学会里的内涵,所以弘法组必须要有包容,开放,而中立的态度去选择或过滤佛法内容,然后契机契理地把佛法带给学员。拉曼佛学会现今的因缘还无法成立一个成熟的弘培计划,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好好地为学员们扎根,打好基础,之后的路是他们自己走下去的。这一份心得如果是放在传承报告里的话,或许可能只是给弘法组看得到。而事实上弘法组的几项宗旨或目标也不该只由弘法组独力承担,有学长告诉我说:“做好一个佛教徒,那你就是一个好的弘法人员。说到底,整个佛学会或佛学界最匮乏,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宗教情操。佛学会,对于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每个人为佛学会奉献的目标和动机都不一样。有的人,是因为在佛学会找到一份在别的学会或组织找不到的亲切感,所以发心去护持这一个大家庭。这不是问题,只是除非他们找得到对法的感动,那佛学会可能不过会成为他在大学时期一个快乐的回忆罢了。那如何提升佛学会的宗教情操呢?我不相信一个<<扎根>>或《祖师大德传》的课程会起到多大的作用。如果你想知道的话,我可以告诉你,只须要一个方法,一个人。我不知道,会有谁看见这一个心得报告,可能不只只有弘法组组长,你可能只是一普通的会员,如果你时一位学长那更好。而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从自己做起。除非你找得到自己对佛法的感动,你根本无法找得到感动别人的理由。还记得,我去“大专佛青醒觉营”时,我的辅导员告诉我说,他们的佛学会因为也经过一个低迷的时期,直到一位学长的出现,把佛学会带会了正轨。他悄悄对我们说那个人是-政纲老师。只有你本身在佛法里受益,感动,然后不要弛豫去表达自己的感动来感染大家,所以要回观自己的内心,问自己为何要学佛,去做好一个佛教徒,你就是弘法人员,你就能感染别人去明白佛法的好。还记得我去参加上一届的全思时,各大专的呈现让我感到心疼,大家都在想办法把活动搞好,如何把佛法包装去摄受大众。不是讲大家错,只是把东西给交给隔壁的生命教会好像也行得通,先别谈如何办活动,先谈什么是佛法,不提一个佛字,你能告诉我什么是佛法吗?只有明白了这一份内涵,佛学会,才是真正的佛学会。

以上的内容不该是一个标准,不过是我这两年的感想,不该是你盲目跟从的“圣经”,只是希望这会一个“话头”去引起你得疑情,去参一参,反观自己“我为何学佛”和“什么是佛学会?”

我有我自己的答案,你也应该会有的。

在生活营里,看见培盈师兄和副主席录的短片,突然回想起我刚进佛学班的时候,就觉得培盈师兄长得很美。在佛学会前半年与他们相处是我最幸福的时光,或许我自己在回忆里美化了那一段记忆,才会不断把他们称为“黄金一代”。


还记得我在研修班的时候,因为我在辅导团的时候就表明自己是来学习做辅导长的,就有一位马大的学长过来跟我分享他在马大做两年辅导长的感想,他告诉我说一些心态上的建设,当他说可以去亲近哪个善知识或阿长(元翰)时,我突然感动到流出眼泪来。

回想起来,我好像也没有真正遵从到他的劝告,不过他让我明白到一个好的学长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