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修行日记.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修行日记. Show all posts

NLP 新世代 感想 NLP II: The Next Generation

在Nepal回程飞机上讀完的書。
一直很想寫的讀書心得,可是卻未必有辦法深入淺出地把內容整理出來。
NLP是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e,顧名思義是把大腦的神經(neuro)比喻成電腦来(program),而輸入與輸出的方法即是語言(linguistic )。NLP的創辦者把nlp定義成主觀經驗結構的研究,主要的方法論是“模仿”。通過不斷地分析與“模仿”卓越人士的行為與思想,可以達到改變自我的效果。
这个学说把一些卓越心理学家或成功人士的心理状态给分解和浓缩,所以到了最后被广泛运用在成功学,励志培训,甚至在宗教师的布道学上。但效果可能有言过其实被过度夸大的嫌疑。
我曾在一位NLP执行师下实习,其中的过程就是她把工作交给我们,不给予任何指示,每次我求助的时候,她就只是不断地给予我正能量和浮夸得让人尴尬的正面肯定。但因为我处于被催眠成无所不能的状态,我把活动规模给不断扩大,直到那时为了提升小孩们的自信而把把几十位孤儿带上了王岳海礼堂去表演,几个月后还跑去印度流浪一个月。。。。
如果去过NLP执行师的课程(如anthony robbin)就会发现里面的氛围正面得像是基督教布道会或直销大会。。。其实牧师很可能就是NLP执行师。
现在你看到做地产的,直销的,没事会在名卡上写自己有催眠师执照,NLP执行师等等。其实NLP和催眠一样本身是不被学术承认的。一个人肯付钱去上一个星期的课,就可以说自己是执行师。但其实坊间的NLP执行师大多是学到了其中的技术但很少悟到了NLP当中的道。
一般心理学家或辅导员对人性有他自己的观点或信仰,但很多NLPer
因为技术上容易有效所以对人性上的认知或个人的内涵没有真正去培养。我是见过一些辅导员是利用NLP的技术但本身是信仰萨提亚系统的。
这本书的开头其实就有讲解NLP的本质是“地图并非区域”。在能到达目的地的前提下,NLP接受一切的地图,而没有一个地图是真实反映出现实区域的,所以能包容一切的“地图”。
所以你会看到NLP的发展因为它本质上的包容性所以已经到了失控的状态。大马有以行销与影响力向导的毒辣NLP,还有见过回教宗教师结合回教教义的NLP,也有见过结合禅修的正念NLP。我还在禅修见过一位自称把易经与NLP结合的NLP执行师。
所以所谓第三代NLP云云其实也不过是笔者自己认为的NLP发展而已。
NLP在每个人身上会发展出不同的个人风格。
现在进入这本书的内容本身。如果没有一些NLP和心理学的基础其实很难消化,因为中文学术名词的翻译的确不容易。
在这个本书里提出了许多很有意思的概念,其中一个就是field(场域)。
一般来说,我们在做决定时会要求人换位思考,想象站在别人的位置去给予自己建议,然后我们还会要求人在第三者的位置,也就是旁观者的态度来一览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可是field却是第四个位置,就是旁观者以外的旁观者,去全面性地感受整个团体或者三个位置的共同性或特点。这个是优秀的领导者下意识能感受到的。
也类似一些人常讲的“磁场”,“氛围”等直觉感受。
还有neuro logical levels model也是很有意思。如人的1)环境造就2)行为,行为造就3)能力,能力造就4)信念,信念造就5)身份认同。
这个运用在人际沟通上或自我改善上是很有用。
而且还一个叫"中正"的概念,感觉就是很东方的概念。就是时时保持放松,警觉的概念。方法是回到呼吸,回到身体的觉受。基本上就是现在流行的活在当下下,正念。
以上是大脑心智的内容,第二部分份讲的是的是身躯心智,他们认为身体也会思考,所以有许多如何照顾身体或姿势,呼吸的方法。甚至有讨论“丹田”的重要性。
还有场域心智就接近心灵精神上的探讨,如何与这世界与整体连接。
其实最重要的却是最后一章关于实际操作的部分。里面有很多关于如何回到当下。回到中正的技巧。很感慨的就是这些东西我都在道场里学过了。
各位NLPer其实可以买来看,虽然说是新书,其实原版也是十年前出版的。所以不会看英文实在吃亏。

尼泊尔修行 寻找古一大师之旅


朋友知道我我要去尼泊尔修行,就說: "wow~doctor strange嗎?" 結果我回來後,的确重温了一次奇異博士電影來看下電影里的哪個拍攝地點是我去过的。 我如果加点想像力的话,其實我在那裡學的東西可以很类似電影里的魔法。 每天就是读着看不明白的古代梵文和藏文的法本,口念咒語打手印,電影里的奸角要召喚"外星惡魔Dormamu",而我們基本上就是每天跟據法本的指示來召請千手觀音從普陀拉净土到來,然后請她发揮慈悲的力量淨化這個世界的苦難。。。。 (是的,就和doctor strange 一樣,本來想去修行,結果还是得拯救世界),然后觀想自己和觀音融為一體。 西藏密法的特色有分息,懷,誅,增四种處理世间問題的修行方法,每种咒和菩萨語都有各自的主用,和对治的问题,有的增加人緣有的幫助財富或实现願望。 這個道场的主持是已經轉世了九世的仁波切,(基本上他待在這世間的時間跟古一大師住世的的時間差不多。) 我們修的所有法门需要他给于口授才有效。 所以像奇異博士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自己學會靈魂出窍的可能性不大。我在這裡感受到最大的文化差異是這裡的人的思考模式是我們城市的修行人或大專佛教徒所不能了解的,我們一般信仰理性與科學,他们信仰的是神話與感應。
幾乎每一座佛塔和高山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與神话,我住的山就是佛陀前生捨身喂虎的地點,卡滿都就是文殊菩萨从五台山到來這裡開闢的一個城市。
很多典故理智上我知道基本上不太可能,可是當你看到師兄在分享這些故事時一度感性地哽咽,你也不好意思去質疑。 这个城市里每一家的商店幾乎都是依靠宗教經濟來維持生計,
這裡的店全都是卖法器和念珠,佛像,袈裟,而即使有其他種類的店面,招牌都是以佛教名詞命名,如普陀洗衣店,佛眼餐廳,悉達多銀行。。。感觉自己就是置身于final fantasy 電玩遊戲的城市里。
在這样的環境里,我很容易被感染到變得很有宗教情操。 事实上我在这里修的法门,的确需要如奇異博士電影講的那樣"let go what you know"。
佛教說"信而能入"。儀式的作用是为了把人帶入某個狀態而設的。
其實這裡所有的儀式和神話都是通往"信"和“謙卑“,“”敬畏”’的心理狀態的方法。
教導我們法门的導師有時的教導其實很有意思。
他開示我們關於什么是觀音菩萨時的態度是很曖昧,
他说觀音是佛应众生所化出来的,沒有众生就不會有菩萨,在觀想的过程中也要保持清醒,明白自己是在觀想。
其實说"佛化出来的菩萨"。 那个佛是谁,也是一個問題。
但在我的修行傳統里一般相信佛不是指一個人,我們相信“”即心是佛”。
佛也可以·指是覺悟后的心。如果我的思路是正確的話
这开示的确給了我一个新的菩萨觀。
修行过程中最重要的其實是覺照心性上的变化。 我需要找一个时间把这我这一个月的心得或经历给记录下来。 然而我还在考虑着要不要把自己的心得给post上来,畢竟可能会谈到比较深入的个人内心变化和一些无法解释,一般人认为是迷信的现象。回想起我自中學毕业就立志要寻找生命真相,从知识上的心理学和哲学上的追寻開始到我发现我根本没有办法通过增加知识容量来活得更高兴而转而投向心灵训练的方向。
虽说書本或旅行能开阔视野,可是我本人却认为这一切并不能满足我的好奇心。
我渴望有一種更直接,深刻的方式去體驗這個世界。所以与其去追寻美食与美景,我追寻的是探索心灵的可能性。
其實禪修對我而言似潛水。
一般的人間佛教徒或每年參加一次禪修的佛教徒,修行似是浮潛或一些潛水的如活動,你注意自己的呼吸,和姿勢潛入海底,去觀賞美好的景色,海龜,七彩繽紛的珊瑚,在當中吸取正能量去面對生活。
我曾經在台灣山上修過兩個月,其實也就潛水一般,只是你越深入內心就如你越深入海底一般,就會越來越黑暗,越來越寂寞,你不可能在深海處與愛人朋友嬉皮笑臉玩樂,面對著眼前一遍黑暗,和隨時會失去性命的險景,關注呼吸與沉默變得極其重要,
而那一刻的警覺,和專注,忘我其實就是歷史上一切神圣體驗的源頭。
我們的想法,對錯,得失,善惡會被完全泯滅,而全然活在這個當下此處。
這一種體驗其實就是攀山高手或極限運動所追求的心理狀態,
而禪修不需要面對生命上的威脅,卻需要越過重重心理上自我意識和思想對立來一覷那微弱的真理之光。
上次山哥因為我沒有開始寫書而拒絕給我進入某個群體讓我開始思考我進行什麼類型的創作,或許修行遊記是不錯的選擇,可是如果把我沿途聽到的故事都寫出來的話,恐怕很容易變成一部低俗荒繆的科幻小說。

我写书法



上次偶遇ori兄,他問我是否會post書法上來。現在才找到時間写。
学书法半年。
前陣子失业,都是靠練書法写歌詞消遣时间和保持正能量。
我覺得學習東方美術是體驗東方文華的方法之一。
而我是因為看到专门替香港電影海報題字的书法家"華戈"的访问而驚豔到和被五月天凡人歌的mv裡的霸氣行書給迷到而去學習书法的。
书法有分楷,行,草,隸這几种書體。
苏轼有分析道:“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
书法本身写在紙上並無快慢。
楷书像是写字的楷模,所以給人踏實立正的感覺,行書有行雲流水運筆和字體見講究一氣呵成或牽絲的視覺效果給人流動感,而草書更是因為簡約了筆畫而顯得更急促。
所以我在寫"盛夏光年"四句"我不轉彎"時,為了凸顯出情緒層次上的變化,而用了三种逐漸加速,從保守轉入放肆,张狂的書體。
後來發現行草書體很適合搖滾歌词就開始写beyond的词。
每次完成了都有通過表達自己内心來达到情緒抒發的舒暢感。
我的书法老師是一位心理学系畢業生,他自小学书法,他是認為书法能反映内心而跑去读心理学的,常常通過书法來討論各大名家的性格。
我記得我以前去黃一飛家時,看到牆上都是畫着雞。
他的美術老師看了以後,就說"你看來很想要一個女兒。"
結果第二年就生了个女兒。
我见过一些学美術的朋友说去看梵谷的画會頭痛。
後來我在網上看人講解"天下四大行書",發現其中有一份是醉后写的,一份是祭念戰爭亡去的姪兒而寫的。
一份是在蘇东坡在晚年寂寞,官場失意後写的。
其中還有错字,和塗改的痕跡。
这讓我明白美術其實不一定求完美,標准上的美感,
而是在乎於內心的真實反映,尤其在東方,笔者或美術作家的美德幾乎就等於美術作品本身。所以书法老師有時說,要成"家",不止书法要寫得好,你不写书法時在干什么才是重點,不然你只能成"匠"。
书法其實是很考直覺和思考的融合,而且有著自己的哲学思維方式。
如弘一大師在出家前,他本來就在书法上有造詣,可是一出家以後,书法風格立刻返朴歸真,把一切技術性的花俏和修飾都去掉,只剩下字體的本來面目。其實要成為真正的"宗師",就是等於找到自己在天地间的立足處,並能完全地表達自己。
我看了古時或上一代的人練書法的方法,幾乎已經知道29歲才練書法的我幾乎不可能有任何作為了。所以我就带着平常心去練字。
並且在這一個鍵盤時代里,书法其實沒有太大實際的效用,写字幾乎不是我們的日常。我開始思考字體與我的關係,我可能也会開始研究西方字體或硬體书法。

Playback theatre一人一故事劇場 老鹰叙事者V

我本來沒想过要分享,因為可能與文學無關,可是皂神問我有好东西為何不分享,我想了一想其實這也算是創作,應該說絕對是一種創作模式,如果太局限某種創作模式,其实配不上越界這兩個字。
隨写
上一年,我開始學習一种叫"Playback theatre一人一故事劇場"的即兴應用劇場表演。
這個劇場里,沒有任何事先預設的劇本,而是在現場請出一位觀眾分享他本人的生命故事,而舞台上的幾位演員即需要在毫無任何溝通的前提下把剛聽到的故事給即兴重現出來。
为何需要"即兴"?因為這是最難把握的創作模式,也是最"真實"和"體貼"的創作模式。
playbacker既是表演員,也是導演,編劇,更是自己内心的觀眾。
因為即兴,所以表演者能與觀眾有最貼近的互動,也能與觀眾處在同一個時空里。
幾乎所有創作都是为了把觀眾帶入故事的時空里,而playback卻是要進入觀眾故事的時空里,與觀眾同在。
playbacker 因為是即兴創作,表演者需要懂得去反應與配合其他表演者的表演 ,並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種隨缘舞動,卻又不離其宗的心法,常常給到我許多驚喜。
其中一场表演里,觀眾分享了关于他對自己剛逝世的父親的一些思念與愧疚,他覺得自己虧欠自己的父親一個感謝。
這場表演需要临场创作一首寓言来表达观众的故事。
那時带头的我,其實脑袋一片空白,
我站在在舞台中央,
鼓聲響起,
我腦海中突然灵光一闪,
我張开了雙臂
化成了一只老鹰,
嘴裡吟唱着連自己也沒聽過的寓言,
去陪伴观众经历他与他父亲的故事。

是一只老鹰。

飞得好高。
好美的山,
好美的水。
其他的动物都羡慕我,
问我說:
"你怎么能飞得那么高呢?"
我曾經为我自己的能力而骄傲。
可是現在,
我却不会这麽想了。
我还记得
那一天,
我撑开了蛋殼,
我张开了眼睛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他。
我不知道他是谁,
可是他把一只小虫喂进了我的嘴巴里,
我傻傻地吃了下去。
他有时对我很好,
有时对我很凶。
后来
我长大了,
我要学习飞了。
我看着悬崖,
我對着你说我不敢跳下去。
我連忙退后,
你却一把把我推了下去。
我拼命挥动翅膀!!
我拼命地飛!
我,
竟然飞了起来!!
这是我第一次张开翅膀飞,
我回头看着他,
他用骄傲的眼神看着我。
点了点头,
仿佛对我说:
"你可以了"
我现在会飞了,
可是回想起来,
我重来没有跟他说过一句
"谢谢你"
谢谢你
爸爸
这表演,
送给你。
故事结束,
回想起来感觉不是自己在演,
然而是故事的情緒在引导我。
故事结束,
我不是助人者,
你不是求助者,
當中沒有谁幫助了谁,
但我们共同成长了。
这就是艺术治疗的美,
我們在星期二的下午兩點會在sungaiBuloh 麻风院給那邊的公公婆婆們呈現有关"幸福"主題的一人一故事即兴剧场表演。當天麻风院的居民們會分享有關自身"幸福"的故事,
这个表演其實不算公開,也不方便太多人在場,可是如果工作方便,有興趣前來出席做觀眾見識一下這一個剛引進大馬的應用劇場,一起學習,可以通知我一声,方便我們做安排。

Compassion,My faith


我和佩霜分开走。我去了Ghandhi 博物馆。在那里我感到很赞叹,因为我除了学到了甘地的生平以外,在那里他们也试着通过游戏来表达出甘地在生时所提倡的非暴力与世界宗教大同思想。如在其中一个房子里,有一根柱子,我们必须手牵手去触摸在地上距离三米的圆圈,然后柱子就会发光,来表达出团结的意义。


由于行程实在是太怆促了,每天都在赶名胜地,而且我们为了省时间与住宿费,我们都得在火车上过夜,很疲惫。我有时候会去想自己为何要在这里活受罪,尤其当我在火车站上又饿又累,又怕行李被偷的时候。我们决定把我们的行程改一改,能早点上dhalamsara,因为在那里是dalai lama的道场,也是西藏流茫政府,所以印度人比较少,没那么累。在那里我们有幸见到了达赖喇嘛(虽然只有三十秒)。在那一晚我们找到了一间有电影分享的餐厅。那一天我们看的电影是“seven years in Tibet”
在电影里有一幕Dalai lama,手上合掌握着望远镜,口中念着经文,我里心里无限澎湃,流下了眼泪来。突然明白了,什么叫观音菩萨的化身。看完了电影后,强忍着眼泪回到了房间,然后躲进了洗手间不让佩霜看见,在里面放声大哭。。。
之后我临走前我拿了一些结缘品和买了一本关于达赖喇嘛的书去了解关于西藏与达赖喇嘛处理这方面所作的努力。我突然明白达赖喇嘛或许是在整个事情中看得最透澈的人,他制定了中间道路<谋求在中国宪法的框架内真正的高度自治的立场,他也因为这个举动而得到了若贝尔和平奖。如不是把自我与嗔恨心放下的话,是做不出这一个举动的。我们在餐厅的时候,跟一位来自青海的西藏人谈天,他人坐了下来就叹气道:唉,西藏的问题越来越多了。。
接着又自我安慰地微笑说:没关系,我们还有达赖喇嘛。
我在坐车下山离开dhalamshala的时候,就一直都在想达赖喇嘛到底恨不恨中国 
如果连他也不恨中国的话,那我们又有甚么资格去恨任何人?
在火车站上看达赖喇嘛的开示, 里面提到了一句“People have their right to live happily without religion。。。。突然联想起了甘地所提倡的世界大同理念。
我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们去见一位仁波切。大家都忙着献卡塔给仁波切,而我的注意力落在坐在一旁的一位阿尼身上,因为在法会里的华裔藏传女出家人不多,所以我还蛮有印象。她在与一位南传比丘似乎在讨论佛法,我在那里好奇一位藏传的出家能和南传的出家到底谈话的内容是什么?我把耳朵揍过去听见他们谈起了菩萨道的修持,那位阿尼最后到她在出家前其实是不学佛的,认为学佛是迷信直到他中了癌症末期,去了Nepal。她在那里做义工,住在寺庙。有天法师叫她去绕塔。
     她说那时候真的很痛苦,因为那一座塔绕一圈就是攀山越岭,走几小时。她忍着身上的疲惫,和脚上的疼痛,开始去问自己为何在这里绕塔,刚开始时满是疑惑,然后疲惫,非常费解自己在这里绕塔到底为了什么。
直到慢慢地,放下了她放下了身上的疲惫。。。。。。
开始明白到自己身上所承受到的苦,其实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
当你明白到身上的疼痛和脚下的每一步都是为了众生而承受,那你就明白根本没什么好抱怨的,
因为自我在这一刻是显得那么地渺小,
因为众生就是我,我就是众生。
我不是为了自己而绕塔,我是在为众生在受苦呀~~ 
之后,她离开了Nepal的半年就去做义工。她之前已开了两次的刀,回到台湾后医生说她再也不须要开第三次手术了。
她说,当我们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要去想一想,去意念众生,提醒自己是为了众生而做,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做的。
那一位比丘就说:就像是回向一般吗?
她说:不一定是回向,而是一种心态。当你做一件事的动机不同,方法就不同,心念也不同。。。
比丘和在一旁偷听的我,都若有所悟,我心里万般的感动。

之后,我们到了kolkata,去mother terresa去做义工。我们都会被分配到不同的house服务,我被分配到了kalighat house,是照顾病危濒死的老人家,也就是mother terresa 开设的第一个house。这里的工作早上是帮他们洗衣服和喂他们吃饭。我们到了这里已是旅程的最后三天了,我只做了两天的义工,而佩霜只做了一天,因为她还可拿一天去游玩kolkata。可是我对于印度或看起来大同小异的观光景点已疲倦了,在这里服务让我找到一分踏实感。

briefing时,他们说,在洗衣服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自己是在洗着上帝的衣裳。

他们的信仰是说要去服务,一切的众生都是上帝的化身,所以服务众生就是服务上帝。
在做义工的这两天是我在印度最踏实的两天。我在这里见到一位全身都长满一粒粒的毒苍的老人家,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会鸡皮疙瘩,而我看见一位医生在为他按摩身上的毒苍。

有一次,我把一位老人家抱起来放到床上去,然后把松开的沙龙给绑紧。
之后,躺在床上的他泪盈满眶地望着我,眼神充满感激与伤感,仿佛我给了他一份他渴望已久的爱。
我从来没想过,我简单的一个动作会带给他如此深刻的感动,他口里说不出一句谢谢,可是他的眼神让我明白到什么叫作由衷的感恩。

之后,我喂一个老人家吃饭,然后帮他抹了抹嘴角的菜汁,我手上的触感感觉到他身上传来的温度,我竟联想起在大马的父母,突然泪眼满眶,心里默默祈祷。爸妈,你一定得照顾好身体

作为一个佛教徒,尤其像我这种在大学打好基础的佛教徒是很独特的。我们即要抱持对于真理的理智批判思考,也要保留一份对自己宗教的宗教情操。别的宗教的宗教情操是建立在对于上帝或真主的信心进而衍生出对众生的慈悲或爱,而我们的宗教情操却是直接建立在慈悲上,我们的信仰不是为了供奉佛陀讲起慈悲,我常会想起衣衫单薄,一个人拿着拐杖独自前往机场的达摩难陀长老,大宝法王在法会开示时说到大乘与小乘的分别是在乎于个人的承担力,去承担起众生的苦。那位阿尼讲的过去,和承担了那么多的压力还是能笑面迎人的达赖喇嘛,都让我学习很多。">Kalighat house的墙壁上的牌匾写着,Do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




在这一个旅车里,我明白了学会去爱,是我人生要完成的一个功课

朝圣bodhgaya。

这一次的印度之旅,其中一个理由是朝圣。
我们到达了印度第一个目的地就是我们佛教徒必去的圣地,菩提迦也-佛陀正悟的地方。老实说一句,任何想要来印度的人都应该不要对佛教圣地或任何地方怀有太多的期望。我们在这里好不容易找到了尼连禅河,也就是佛陀结束八年苦行后去洗澡的地方。
只是当我们到达了河岸还是不敢肯定那就是尼连禅河,因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边荒野,里面的河水已然枯干和满地牛粪与乱草。。。。。。
我们问了问身旁的印度人说,这里以前是不是尼连禅河?他皱了皱眉头,不明白我们在说的是什么河。
结果不久以后,他才恍然大悟说:“对。对。这里以前是一条河。。。”


在大觉寺的外头,有一大群的印度人在叫卖CD和菩提叶。当我们进到了大觉寺的内圈里时,里面的气氛却与外面的完全不一样。

大家都坐在菩提树下静坐,只是当风把菩提树干上的叶子吹下时,周遭的祥和就顿时被打破。在场的所有信众都蜂拥而上去抢那几片菩提叶。由于我答应过晶木要帮他拿一片菩提叶回来,所以也只好加入他们的行列等菩提叶掉下来。只是后来实在不想和他们一般那么狼狈地去抢菩提叶,我等了一下感到很纳闷,由于这里的磁场真的很好,所以我干脆就在这里静坐。

之后的七天,我们都在菩提迦也度过。我们参加了世界和平许愿发会。在七天里,我们的行程就是每天四点出发到德葛寺去受八关斋戒,然后就是颂经,和回向给一切众生。每天,我们都有机会听到大宝法王的开示,我们只要带一个收音机,把频率调到华文AM频道就能听到中文员的翻译。每天的休息时间,我们都不回去,呆在道场附近,因为我们不知道喀玛巴法王几时会突然间在我们的身边经过,人家说见喀玛巴法王一面能消七世业障。

在这里的每天都是Culture Shock,因为藏传佛教跟我们平日接触的佛教有太多的差别了,而我都是带着一种入乡随俗的心态去适应这里的一些习俗。在藏传佛教里,虔诚心也是一种修行,例如我听过有一位藏族的老人,会特地徒步走二十多天,只为了去道场见仁波切一面,不到三十多分钟又要走回去了。有时候,在厨房的工作人员会把大宝法王钵里吃剩的饭派给我们吃,而晚上我们会拿许多物件去给仁波切加持。在大藏经饶塔仪式过后,我看见有人手上拿着大藏经往信众的头去敲一敲,他们们说能开智慧,我就很自然地也伸了个头过去给他“开智慧”。昨天Ah gu告诉我说,在藏传的信徒有一种不健康的现象,就是追星的心态,他们喜欢到处去找一些有名的上师,所以藏传上师的讲座都满多信徒的。

在菩提迦叶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每天的晚上我们都有机会到正觉塔去绕塔。我还记得第一次晚上到正觉塔的时候,本来走了一整天的路,身心开始感到很疲惫了,只是当我到了正觉塔的外围,突然觉得精神一振。

当我走进了正觉塔的内圈,里面的气场更是强烈。在这里的晚上,无时无刻都有一大群的信徒在饶塔,还有许多的喇嘛在塔的四周大礼拜,金刚座上都有人在禅修或拜佛,内圈内无处不闻诵经声,来自三大传承的信徒都在各自用自己的方法在诵经,有的在诵藏经,有的在诵pali文的经典,汉经等等(我还有看见有一群信群在诵马来文的三皈依),圈内的诵经声互相掺杂,却不会让人感到烦躁和混乱,有别与早上的安详,晚上的正觉塔的磁场是刚烈的。

我当下就走到了 正觉塔前,拿出了课诵本,开始拜起了经来。那一次我拜了一百零八下之后觉得自己能再拜下去就拜了两页经,接着就静坐。当我睁开眼时,只觉心底洋溢着安详的喜悦。连续了几个晚上我还是继续去拜佛,后来我开始观察身边的人如何大礼拜,就学了起来,拜了一百零八次大礼拜。我的roommate却来告诉我说,不要随便去学别人拜,因为没有上师口传就随便修的话,那麽我就是盗法了。我吓了一跳,不过也还好有他提醒,因为我还差一点就要发奋学身边的喇嘛们三步一拜去绕塔了。。。

在这里的七天老实说真的很轻松,因为诵经是我的主修功课,所以在法会上每天的诵经都是我修持和放松身心的好机会。我很意外地发现原来佩霜对藏传佛教的认识其实是很深的,她会告诉我那一些仁波切很出名,是谁的心子什么的等等。

还记得有一次我们给仁波切口传“六字大明咒”的时候,她竟然感动到哭了出来,她也常常很兴奋地告诉我说大宝法王看着她或梦见大宝法王等等,她成了大宝法王的忠实粉丝,有时候看她的情绪被外境牵动得高低起伏,想劝她说凡事平常心就好了。虔诚心是藏传佛教的特色,但“平常心就是道”,当虔诚心与烦脑相应而不是增长道业的话,心态就要调整了。当你以虔诚的心去皈依一个上师的时候,应该去想一想自己的身口意有否改善,当你面对境界的时候,想一想,如果你是上师的话,如果你是Dalai Lama,你会如何面对境界?那你的虔诚心也就起到了净化身语意的作用。我在正觉塔的时候看见一位长得蛮庄严的男生,剃了个光头,咋看之下我还是以为元翰。。。(有些人有没有修为,你一看就看得出来)他无时无刻都拿着一个装着经典的木盒,他在诵经时面前总放着大宝法王的照片。

你想象如果大宝法王在盯着你,你还敢懈怠吗?

在这里度过了安祥法喜的一个星期,然后我们开始了在印度游荡的行程。在这里,我们真正明白了印度是什么,为什么是天堂与地狱的结合。有时我们会去到一些很槽糕,肮脏,混乱的地方,例如恒河。我深深被它河边的复杂,多元七彩的文化所吸引,我第一次觉得真的去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凌乱,荒芜的文化边缘,加点想象力,这里可以很浪漫。只是这里的人,小贩或卫生,可以说是一场地狱。。。我们在途中遇到的背包客说在恒河的上游是瑞士凯诗,那里简直是人间天堂,可是它不在我们的行程里。


印。心。得



我回到马来西亚了。时间过得真快,回想起几个月前我还到处去跟别人说要去印度背包旅行。现在,我已经回来了。在印度的一个月,我见到了很多事物,文化而最让我感动或学习最多的,却是在沿途遇到的各种人物。
我相信外在的世界不过是内心的投射,我们的思想塑造了我们的视野与角度。
我这一个月去了另一个世界,
我去了背包客的世界,印度人的世界,西藏流亡人民的世界,藏传佛教徒的世界,和我自己内心的世界。。。
在整个旅程,我自己把它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说我呆在karmapa的terger temple 里,在那里我见识到了许多藏传佛教独有的文化特色。

之后,我们就到处去游荡,而在第二阶段是我们最艰苦的一个礼拜,人家说“印度是地狱与天堂的结合”,现在我明白了,我们在火车上,恆河边,商店,巴刹,街头,guest house 里见识了,体会了什么是印度。


最后的三天,我们到了terressa‘s house。在这里我们我们成了义工,而让我惊喜的是我们在Sadder street,也就是背包客聚集的地点,认识了一群朋友,在那里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旅行的理由与过去,在与他们相处交流的过程,学到了很多,也让我找到了成为一个背包客的热情

我不想把我在旅程里写的日记整个给拷贝进部落各里,我试着针对性把我在印度体悟与感想,主题性地总结一下。
我会用几篇文章来,试着去描述我看到的背包客,印度人,西藏流亡人民,与佛教徒,和我自己的世界。

飞往心的起点。

我以前每隔一段的时期就会写一篇文章出来总结一下自己的成长与学习。
这样会让我学会在过去的经历里发掘我生命中的感动。
同时,我也喜欢在文章里追忆过去的发生,去审查这一些发生对我的人生来说有什么学习或“意义”,毕竟一切的过去都是由促成当下的因缘。
只有认清当下,才能踏实地走向未来。
还有一天,就要去印度了。
还记得我第一天上Mr。 Tan的时候,他叫我们去分享我们毕业后的打算或人生观之类的,我说我没想过我之后的人生要做什么工作,我知道今后的我要更懂得享受人生。
结果现在毕业了,我倒是真的去了印度旅行,我没有send出过一份履历出去,只是到处去找道场去修不同的法门。
我相信因缘,我相信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都有他的原因,而这一个发生又会引发另外的一件事情,只要能用正面的态度去面对事情的话,那无论事情好坏,我们都能有所学习。
“遇缘则是师”,每一个发生都是一个学习。
现在的我对自己的未来尽量保持着开放和正面的态度,
“Expect for nothing, but prepare for everything。”

如果在大学有学到什么的话,那就是我遇到了许多很棒的人,找到了超越世间的至高智慧,也明白了什么是自己一直想追求的高尚人格与内涵。
我不知道现在该如何走,可是对于自己要得是什么,不要的是什么,我已有能力分辨出来,我不知道我最终会去到达哪里,可是我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我回想起在CyberCare的时候,老板说
“the way you act in this project, is the way your live your live."
之后,有一次我和健亭坐在cafe one 门口,我说:“如果我们现在所做的东西就是我过这一辈子的方式的话。。。那我一生无憾了。"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三个月的热血,放肆,大胆,与疯狂。
我认清了,世上没有事情是不可能办到的。
最近看完了《乔布斯传》里面提到了一个广告。




让我想起了一在Cybercare办公室的门口写的那一行"Crazythinker",还记得我跟老板在谈给大家分数时。我说:“我是那种不切实际的梦想家,一直发梦想要拯救世界的那种人。。。”shamini说,“什么想要拯救这世界?你已做到了!你改变了70个小孩的世界!”。

Cybercare 结束后,我带建亭去了静七,我们遇到了一对新加坡的夫妇。他们说有机会一定要去印度看看,他们给了我许多的网站与建议,他们问我:“你要跟谁去”。我说;“一个人去咯”,他们严肃地跟我说,“不要啦,找个人陪你吧~~,很危险的。”

我脑袋第一个出现的人是君怡,可是立刻又觉得她可能不会管我,我就只有对着他们傻笑。
后来,我找佩霜做辅导员时,她说她要一个人去印度。我听到后下意识的反应却是 “呀,一个人去?危险叻~~要我陪你吗?”。(脑袋的潜台词:我要去~~!)
后来想一想,这一个反应对我来说也很突然,因为我也不是说去就去的,还要问母亲,筹钱等。可是或许因为发过愿,那时候就很自然地说出来。
她也很自然地回答:“可以不要吗?。。。”
那时还蛮失望的,可是也让我下了更坚定的决心发愿要去印度。
后来,在一个工作坊里,宗平法师建议她不要一个人去,结果我就是找到机会自荐说要去了。
感觉一切,像是冥冥中有注定,没有佛学会,我就不会去cybercare,不会认识建亭,就不会遇见那一对夫妇,就不会争取去印度的机会。
最近,在网上找了些资料,才发现印度是背包客所谓的 “终极之旅”,大部份的背包客都在埋怨那里的环境,骗子,和卫生。
很多的朋友,知道后第一个反应就是问我说:“去ZOMOK?”
我的回答几乎每一次都不一样,有时说“去修行”,“去寻找人生意义”,“朝圣”等等我都说过。
我对旅行老实说,没有太明确的概念。
我在Cybercare的时候的一位supervisor就已是一位常到外国去背包旅行的女性,每年都要定时出去旅行三个星期。她常常换工作,而且也试过借钱去旅行,到了三十九岁都还是单身。
样子看起来是一个个性开朗的专业女性,有一次她半晚送我回家的时候,开始向我倾诉她有多么地寂寞,她像是一个女孩子在撒娇说她有多么地需要爱,多么地渴望男人的温存。
我突然明白,你可以逃到天涯海角,可是你的心不会因为场地的不同而抛下你的过去与寂寞。
我很喜欢一套叫做“Eat ,pray, Love”的电影,作家因为找不到生命的热情而开展了一年的寻找自我之旅。
我最喜欢她在电影结尾的总结:
If you're brave enough to leave behind everything familiar and comforting, which can be anything from your house to bitter, old resentments, and set out on a truth-seeking journey, either externally or internally, and if you are truly willing to regard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you on that journey as a clue and if you accept everyone you meet along the way as a teacher and if you are prepared, most of all, to face and forgive some very difficult realities about yourself, then the truth will not be withheld from you.

在电影的结局,当她发现自己真得爱上了一个男人时,他胆怯了。
她在印度的灵修和在巴里的生活让她找到了生命的宁静与自在,她害怕爱情会让这一切失衡。
我突然觉得我在看着我自己的故事。
我在shyan 的wall post 过一句话,说: “我的人生未来,过去,现在都是一场旅行。”
我这一个blog的第一个文章就是说自己是在流浪。
我以为只要离开熟悉的环境,我就能慢慢把过去忘掉。所以我中五毕业后就往外跑,在外面租一件房子,尽量都不回家,即使我后来退学了,我还是在外面住了两个月等到放假逼不得已才搬回家。然后遇上了佛法,我的人生第一次找到心灵上的平静,只是每次我以为自己放得开的时候,一回到去沙登,都会特地有事无事地经过中学的校园。。。
我变得不喜欢回沙登了,喜欢在金宝,因为在那里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没人提醒我过去发生什么事。
这一份痛,让我有一种迫切感去推动我去把所有的佛法知识给内化到我的思想里,我想知道更多,明白更多。
我考完试后的几天,我就去了Taiping去参加Bhante Kumara 的禅修营。
在营里,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学员跟我说:
“You are so wisdom at your age and you are quite mature in handling thing."
我笑说: “Suffer,it make you wisdom。”
很感恩这两年来的佛学班辅导员密集训练,有是在dharma discussion 里,我发现师父有点吃力的时候,我就会帮帮忙去间接性引导他们去找到答案。
有趣的是我用英文去解释佛法的时候,一些北传的偈颂如“万法皆空但因果不空”,我只好用英文翻译成“all the dharmas are emptiness, while the causes and conditions were not。”来让他们明白。

我在这里学到了Awareness-based Vipassana,这一种禅法与禅宗的“默照”禅法很相似,修了几天以后,我们会对四周的六尘特别地觉照,我们在止观禅(samatha-based vipassana)学到的专注力会给打散,然后你更能看清你内心的实相。

在一天的小参里,bhante kumala 问我说我为何害怕看见心里的东西?
我说可能是没有自信吧。
很多东西,我不懂我到底放开了没有,不过这两年我的真得过得很宁静。
Bhante kumara说,他明白我过得很自在可是,
“那不是不是法,(that is not dharma)"
佛法不是为了让我们沉醉在宁静,安详的禅修境界而存在的,Bhante很强调一点说:
“ Even samadhi is Dukkha”
相反的,在Vipassana 的修行里,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不足,然后战胜它。要做一个战士,要做心地上的大丈夫。
我在“the Work”上写下,
“我不配去爱她或任何人”
当我把句子给掉转,就成了
“我不配去爱我自己。”
在kuantan 的十日禅里,Goenka长老说,我们的痛苦,或许来自于他或她,可是是这不过是反映出我们内心有的东西。
我以前常跟慧云老师说,
"我一直都在跑,一直都在跑,我相信只要我跑得够快。。。。或许我就能飞起来。”

我们在选回程机票的时候,选了我23岁的生日那天回来。

我希望,这一次的旅程不只是一个美好的回忆。
我希望,这会是我人生新的一个阶段的开始。
过去的,都在菩提树下结束。
然后,在菩提树下重生。



自从CyberCare,不懂为何,我就一直有一个直觉,我的未来会过得很好,因为我知道我不会容许自己浑浑噩噩地过这一生。

明天就要出发了。
sadhu sadhu。
我以佩霜告诉我前几天的一句话跟大家结缘

“當每個人是考驗你的菩薩,因為我們不知道哪一位是不是佛陀或菩薩的化身 。”

人生是一场旅程,我们没有目的地,没有终点,而对每一个陌生活熟悉的过客学习才是我们的唯一目标。
晚安。




Cybercare道场

看一下我的Blog,我发现自己的产量已到了一个学期才发一次帖的程度。
除了是因为忙,还有因为自己写东西的速度实在是慢得不可思议,几乎要两三天才能“便秘”出一个文章来。
自从第二年开始,佛学会根本没有让我有这种闲情和时间给我坐在电脑前耗两三天。
每个学期末唯一的一篇文章,成了我整个学期的学习感想。
我现在电脑存档了不少的写到一半的文章,上一个学期在Cybercare的感想还未写完,之后再静七,研修班,全营的感想也还没写完。
有些东西,不写出来会害怕忘记,可是就是没有时间去完成它。

常有一些法侣告诉我说,学佛有时候很难用到生活上去,尤其当面对问题时候,自己会习惯性去用自己的习气去反应,而忘了佛法。
只是在Cybercare工作的时候,我感受到的东西倒是不一样的。
我是深深地感恩自己因为有学佛,所以在待人处事上有了正确的观念,所以才能在这实习的三个月撑得过来。
我还记得在 “全国佛青思想营”里,师父说,我们这些在佛学营里奉献过的佛青,如果自己有在过程中认真学习的话,出了社会后,你会发现自己与其他人的分别,我们的思想深度,与待人处事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有同修问过,在佛学会里,没有是非,没有争权上位的现象,我们像温室里的小花,出去后会不会不习惯?
我一直觉得,在这种环境之下,我们反而更能专心地去茁壮成长,等出去社会后我们所以才能更有能力去面对这一个社会。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种心理准备,外面的世界并没有错,环境无法永远都顺心顺意,外面的环境能避开固然好,只是作为一佛教徒我们应该懂得调整心态去适应环境并有一种出于污泥而不染的坚持,用自己的身口意去赢得尊重,进而影响整个环境,才是菩萨道行者的作风。这是我写了“永固法师说故事 ”的文章后的心得。
听起来好像很理想,只是永固法师她做到了。
所以在,internship的时候,我都坚持着用 “四摄法”(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去领导大家,虽然不是做得很好,只是因为这一个坚持,我变得懂得去关心手下的感受多过于结果,我做的一些决定有时候是为了能够让大家有一种“WOW~~大家一起完成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的满足感而去做的,好像是卖chochalate,卖火窝,Flea Market都一样。

卖chochalate能让大家有一个好的开始,卖火窝能让kinteng开始认真起来,Flea Market 却是jun
keong 最享受的事情。
这一些东西,其实即使我们能赚超过一千块,也不到我们目标二十千的十分之一。
只是这一些活动意义却非凡,对我们的士气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我心为我心软的关系,所以常给他们休假。
我们的上班时间是一天不到四小时,(而且常常都找到理由放假)少我们上一个Batch的senior工作时间一倍多,可是我们做到的东西何止他们的一倍!!!
所以做我的手下是很轻松的,哈哈。
只是我真的不太懂得去调解他们的是非,我只是尽量去不要牵涉在其中,而且不要去受他们的影响去做决定。
百丈禅师说是非解脱”。
尽管他们不断地在RAGY背后说他坏话,我还是把一些重要的东西交给了她做,因为她有resource。
最近,我去八日禅的时候,有人问大峰禅师说她的老板为她们订下了一个没有可能达到的销售目标,那她应该勉为其难地去做呢?还是用佛教的随缘态度去把问题放在一边呢?
而大峰禅师用金刚经里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解答她。

大峰禅师说,凡事尽力去做,只是不要浪费太多的能量在无用的消极情绪上,担心和埋怨只会浪费力气,不如专心去完成它。
“无所住”就是说不要Attach在任何的东西,情绪并且全情投入在事情当中,把当下的 “因缘”发挥到淋沥尽致去完成一件事情,这才是佛教所说的随缘!
随缘的确是叫你放下,只是大家都不懂到底“放下”什么,其实“放下”的只有对于事情所起的烦恼,才能自在从容去面对问题,并不是消极地逃避问题。
有一次,我和学校的同学搞一个“饥饿八小时营”,一次开会的时候,有很多人迟到,在场的同学都在埋怨,我就开玩笑说,“大家不要酱,要带着欢喜心去做,不然会很辛苦的..."结果一位同学倒是很认真的把话听进去脑里了,当下转了一下念头就 "放下 ”了,不去埋怨,之后专心开会去。
在Cybercare的每一天都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我们每天的开会都在推翻昨天开会的结果,问题总是层出不穷。我在一次的分享就是跟我们的老板说,
“我开始习惯在Cybercare的生活了,每天都有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挑战,我感觉人生就像是过山车,时上时堕,而现在我就像是活在过山车上,太过多的起复不定让我已感到了麻木,没有太多时间给我去担心明天发生什么事。”
当你“无所住”,就不会担心因为一些突发事件而浪费精神去过度焦虑或紧张,却是是把那一份能量全然地投入在工作上。
世俗本是 “无常”的,我们总是无法预测或控制状况,能控制的只有对事情的看法。
树康师兄常跟我说: “你要在无常中,看得到恒常。 ”
这一个无常,本身是恒常的,也就是说,这世界永远都是无常,苦,无我的。
无法预测的意外“永远”都会发生,好的事情因“因缘”具足而发生而无法“恒常”,坏的事情也因“因缘”具足而发生而无法“恒常”,能够“恒常”的只有“无常”。
可是我们的心可以因为明白这个“苦”和“无常”是恒常的,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才能以平常心去对待一切。
而当我们明白所有发生的事情都不过是“因缘”具足,而“当下”却是我们唯一拥有的本钱,那我们就会全然地活在当下,明白“刹那就是永恒”,而安住在当下,乐得清净。
理论上是讲得通,只是这一切都得靠修行,要有足够的正念和自我控制才办得到。

那时候,我书包随身都带着Ekhart tolle写 的《The Power of Now ,来提醒自己要活在当下,每天念 “楞严咒”,“心经”,“大悲咒”,让自己充满活力开始每一天,然后把功德回向给我的十三个teammember,和帮助过我们的人。晚上,做了晚课就念惭愧偈,把早上累积的所有负面能量给净化掉,然后保持正念,再回向。隔天起床后,又是新的开始。
有时候,我早上一个人坐在公园的长凳上,看着湖面和空中飞过的小鸟,什么都不做,脑袋放空,只为了享受片刻的宁静。
即使那时候的我是多么地压力,可是现在回想起来我是心甘情愿去承受着一切的。那时候每个早晨都得早起床做早课,可是却比以前更精神,因为明天是多么地无常,所以我学会了活在当下,对自己好一些,因为快乐不是必然的。
每个星期去见那些小孩子,让我感觉活着有一个目标。
一开始时是为了不要让自己失望,到了最后,却是为了不想让小孩子失望。
在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一种纯真的爱。
真的,要为别人而活,生命才有意义。
圣严法师说过: “要完全地放下,才能彻底地承担。”
明白这一切都是不是为了自己,自己受苦,受人白眼,或其他人,就算我的父母也不看好自己能做到什么出来也没关系。
要放下自我,明白不是自己能不能做到的问题,而是小孩子须要我们,所以做不到,也得做!
佛教有一种说法叫“大死一番".(died before die。)
孙悟空也是在被弗利沙杀到频死状态才吃下仙丹成为超级赛亚人的。
所以要放下一切,放手一博,才能浴火重生。
Apple前CEO,Steve Jobs 有一个习惯,每天早上都会对自己说: “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那我要做什么。”
他说:

因為幾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的名聲、

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都消失了,

只有最真實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

( 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

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


对,要先放下别人对自己的期望,眼光,和要求,
然后,还要放下自己以为不能放下的执着,欲望和名利,才能看到生命中正真的重要的追求是什么。
放下别人认为重要的,放下自己认为重要的,那剩下的就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如,梦想,爱与慈悲。

只有无我的付出,才能真正地拥有一切。
不为了自己而成佛,而是为了众生而成佛。
放下一切,放下涅盘,
出世间而不厌世间,入世间而不染着,乃佛心也!
提醒自己在行菩萨道是我的动力,提醒自己在修行,所以再辛苦也是应该的。
在佛学会服务的期间,给了我很多,在奎仲,世一,方鸿,晶木,这些学长下工作,让我学到不少的东西,在刚开始的时候,我想这或许能把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给融合起来,成为自己的一套领导理论,只是现在回像起来发现这一个想法真的是荒缪绝论。
我记得我们第一次出差去KL时,丽婷跟我说,如果是世一的话,会一早就买好面包给大家在车上吃,然后,建亭跟我说: “我这一个人很简单,只要我服你就可以了,Nathan我就服啦~~”
我之后也没有做什么东西要他来服我。
我望着窗外,心里百般委曲,突然明白我只能做我自己。
我不是Nathan或世一能教懂别人应该如何去做,只是只要我在乎,我就绝会让不倒下,即使咬着强者的脚也决不肯认输,就是这一种尊严让我一直走下来,无关强者或弱者,心念永远是关健。
我们的整个团队,本来就不被看好,我也是因为这样才鼓起勇气担任project manager。我自问,没有看不起任何的队员,在过程中,只要你肯做,我就一定给,虽然结果不会永远都那么好,我无法告诉他们如何去做得更好,就只有陪他们一起成长,即使是做错了,只要我看到了他们有用心,我就找不到理由责怪他们什么。
在整个过程中,我都试着坚持不去骂他们,只是到了最后,负面的情绪还是会忍不出开始埋怨。
其实在整个过程中,如果少了任何人,整个活动都会不一样。
在整个过程中,批评得我最多的,是建亭和丽婷,也是帮得我最多的。

活动结束后,我们为Jazz house的小孩办了一个“饥饿八小时”,我试着去帮忙。我心里是有带着一份想要报答她那段时期的付出的心意。
这个生活营一直是她的梦想,我就试着去帮她完成这心愿。

还有在佛学会的法侣们,我都很感激,我一直都想找办法去报答他们。
惠云老师叫我尽量去把这些东西都记录起来,不要去忘记,要把这一份感动收起来。
所以我用父母捐给Cybercare的钱买了一个fusion excel 的能量石t,就是为纪念我在这一段时间的热情。

哇~~不知不觉,好长的一个文章~~哈哈


全心体验佛光山

大概在上一个学期的考试期间,方鸿约我一起去大 马第一丛林短期出家。我当时其实还蛮兴奋的,那是就一直发愿希望时间不要撞到我的考试时间。结果,时间倒是没有撞到,只是方鸿却选择了去另一讲座会,我本想一个人去短期出家,可是后来发现交通方面真的很不方便,而且得自己准备海青和罗汉鞋,时间真的不太方便,就打消了这一个念头。
因为本来就一心想要过一个法喜充满的SEM BREAK,结果计划却落空了,心里倒是有一些失落。而且展恒他们也有去《行者培训营》,只有我一个待在家里无所事事。如果混混鄂鄂地度过这一个假期的话心里会觉得很忏愧。
后来我从雁珊口中得知佛光山有办生活营,就二话不说把表格给填好送过去。我心里在想这一次是我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出去参加生活营,以前每次都是我跟着大队出来参加活动,是时候自己出去找机会学佛了。
生活营的地点在东禅寺,以前我就来过一次。因为那时是新年期间,那里挤满盛装打扮的游客出席场合,而且到处都是花灯装饰,素菜摊位卖的东西都蛮贵的,根本说不上什么佛门清净地,不过是给游客点灯随喜的地方罢了。
现在不算是新年时期,花灯都还没有挂上去。东禅寺显得各外冷清和严肃。
来到了这里后,外护们就把两件T-Shirt,和一间海青交到我手上。
我一面茫然地接过来,才发现我现在参加的是“寺院生活体验营”,是须要穿着海青的参于活动的。突然发现自己想要短期出家的心愿也算圆了一半。
而更让我觉得摸不着脑袋的是,一个四天三夜,Rm50的一个生活营,竟然送两间T-shirt?生活营还未开始我就赚回本了。
东禅寺是佛光山在大马的分院,而佛光山是星云大师所创办的。
早在很久以前,就有听闻过星云大师是管理学上的天才,以前很不明白,在这几天的生活营里,从许多法师口中开始对佛光山有了一点认识,也开始慢慢认识星云大师。
我们在第二天就受了八关斋戒,只是我发现学员们都好像不明白“禁语”的定义是什么,就算法师一再叮嘱不要说话,不要去跟别人沟通,结果我发现大家除了法师不在时,还是照常讲话,似乎不太明白自己来这生活营到底是为了什么。
整个生活营的课程老实说不算太深,毕竟是“体验营”,重点不是放在义理和许多理论上的东西,虽然说有一个主题,可是法师说起法来却是随性的,内容其实都围绕着分享自己在佛光山学院的日子或自己出家的缘起。
这一个生活营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整个活动都是由十多位出家众包办的。
因为星云大师有一句名言叫“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佛光山里有两千名出家众,
虽说法师国籍都是马来西亚人,可是他们都是由世界各国的,有的之后要飞去美国,有的来自印度等等。而且他们宏厚的财力让我咋舌,八关斋戒之后的自助餐是我这一辈子吃过最丰富的斋菜,有ribena,表面舖满金黄色芝士的杂菜,等等。当我以为自助餐已结束时,他们竟然端出两个大蛋糕和两箱的冰淇林。。。。
老实说,这真的是一个值回票价的生活营,大家都能尽兴而归。
到了生活营的最后一晚,大家都用他们最创意的方法来表达他们的谢意,有的说要组一个青年团来护持佛光山,有的说他们已经报名了说要做佛光山义工,有的竟突然站起来说要出家,有的说佛光山就像是自己的家,迷了路没关系,要记得回家。。。
最后我在讯问意见的表格上写下十个字:
“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
学员的心都给了佛光山,不是因为佛法,不是因为星云大师。。。
不必真正地了解佛法,大家却都成了佛教徒。
有人说佛光山是“山头主义”,只是这一座山却是全世界最有组织的宗教团体,我看过他们佛学院的课程,真的是为了打造一个弘法佈教工作员而量身定做的课程。
我在行者培训营里,见识到了法师们推销佛法的方法,已觉得很特别。
只是在这里他们弘法的方针第一,是把大家纳入佛光山义工群里。然后进一步地劝大家去读佛学员,而且是学费全免还有津贴。最后,当然是希望能学生们考虑出家。
觉诚法师就说,“出家要趁早!”
永固法师说:“四十多岁才出家?你来干什么?养老吗?”
法师们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弘法工作人员,做起事情来干劲十足,而女众出家众们似乎对佛光山有很大的贡献,星云大师就在台湾的佛光山的十八罗汉像里加入了三位女众的佛陀弟子。而在东禅寺里,女出家众的厕所比男出家众大三倍,毕竟女生出家的家庭负担较少。

这是我们在营里观看的纪录片。
在他们口中,读佛学院似乎是每个人都应该去的,无论你想不想出家。而他们呼吁大家出家像是大企业在招募弘法工作人员。
觉诚法师拿起一本书,跟我们说明佛光山是 “制度管理”就算是星云老师不在了,整个系统还是自己在走。。。
那本书里写的是出家丛的规条,能有多少件海青,能打多少时间电话,财务管理等等。
星云大师说,佛光山师是没有钱的,有钱会害死佛光山!!
他们把人间佛教的理念贯彻到底。
永固法师说:
“要做法门龙象,先做众生牛马!”
如果太虚大师在世看到了他们的话,或许也不敢说什么思像大乘,行为小乘。
真的有好几次有一鼓冲动想出去跟慧裴法师拿表格报名佛学院,只是回过神来,却又想起在家的妈妈。。。
这一次的生活营,没有在任何的法义上有何增长,却让我大开眼界。
我没学到太多理论上的东西,可是“遇缘则有师”,这生活营可能会改变我的一生。
只要有一点勇气,踏出一步,
掉下万丈深渊,
或许
就能学会飞翔。

禅心得


下一个星期,就是这一个学期的禅修班开始的时候,由于之前waiting list 里面的人都突然不想来参加了,所以到了今天还是没有凑满人数来参加。我只好一个个打电话去找人来参加禅修班。老实说,听见电话里的人说,“考虑一下”,“等下连络你”之类的话,心里还蛮不自在的。

在禅修班里,老师会教我们一些关于静坐的基本技术和理论等等。
致于静坐是为了什么或它对你有什么好处,其实不用我讲,网上就给了你很多的答案,有的还讲到很玄去,说在静坐的时候能够接收多一点的宇宙能量,然后会滋润我们的肉身等等。。。
有人问我静坐一定是佛教徒吗?
老实说,静坐的不一定是佛教徒,静坐在佛陀时代前就有了,不是佛陀发明的,但佛陀是靠静坐证悟的。
静坐不一定是佛教徒,但佛教徒是应该,或许说是一定得静坐的。佛教徒修行的三学,戒定慧三学,缺一不可,不静坐,你如何修 “定”?如何生“慧 ”?
虽然说不一定得静坐才算修行,但是这算是最主要的了。
有人问我静坐真的能增加专注力吗?
基本上这就像是在问我说,
“举重,真的能提升臂力吗?”
答案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静坐就不过是在训练你的专注力。
在静坐的时候,我们把我们的专注力完全锁定在我们鼻端的呼吸,就像是一个“守门人”般去察觉鼻端与气息触碰之处,除了鼻端的触觉以外,什么都别想,然后你就会发现,“什么都不想 ”是多么地难办到。
你的专注力可能不久就会放在别处,如想着我等下要去什么地方吃,你昨天看过什么电影等等,然后根本就忘了要注意呼吸。
又或许你会开始昏沉,脑袋放空,什么都不想,就连数呼吸也不想了,你没了知觉,那你根本就是在睡觉了。
这就是我在“静七”前几天大部份的状态。
我们学静坐的主要原因,就是培养 “正念”,或许说是培养 “觉照”心。
“觉照 ”,简单来说就是清楚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我强调一次, “是清楚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这很重要。
当你发现自己在想着“等下要去什么地方吃”,“你昨天看过什么电影”,或是脑袋一遍空白而不是在专注自己的呼吸时。
那一刻,就是“觉照 ”。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就好像是另一个自己在发现,另一个在偷懒的自己一般。
然后,你就把自己的注意力给拉回到了呼吸上,觉照的时间越长,专注力就越强,然后定力也会提升。
当我一开始学静坐时,我会很容易被外界影响,就算是放在大厅的挂钟发出的 “答。。答。。”声,我也觉得十分干扰,我觉得心很烦,我把那每隔一秒的声音给放大了十倍来干扰自己,来牵动自己的情绪。
事实上,当你完全专注于呼吸,你根本不会去在乎外界的声音。就算是吵,你也不该被牵动任何情绪,如果你被牵动了情绪,那你就应该在注意呼吸的同时,去观察这一个被牵动情绪的你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的心脏是否加快了?有口气闷在胸口里?
然后,试着去不让她牵起你的任何情绪。
然后,平和地,接受她。
勃奥禅师在《显正法藏》里提到清楚知道自己的呼吸,是慧学;专注于呼吸,是定学;而约束自己的心,不让烦恼心起,是戒学。
在静坐时,我们培养了专注力,过程中我们试着去理解自己的心灵,察觉自己的烦恼。
在过程中,我们不是只在一方面培养信心,提升自信,加强毅力等等。
我们是在锻练我们的心,
而只要心能被自己操控,没有什么事是办不了的。
我们在全面性地提升个人的本质,
这是我学佛,或修行时一直都在坚持的信念。
有时候,当我正准备出去Presentation时,我会手合定印,腰挺直,全身放松,去察觉自己的呼吸,什么都不想,只是冷静地感觉自己的心脏还是在跳得很快,腹部还是会感到抽蓄(有点夸张),只是我的脑里面没有想任何东西,只是去观察这 “紧张”对我的身体所引起的反应,然后开始慢慢地放松下来后,才出去PRESENT。
心光老师以前常说,“静坐不是修行,静坐不过是修行的一种方法”,以前我不明白,现在我明了。
就有一个禅宗公案说:当把手指指向月亮时,要注意的不是手指,手指不过是指引,我们要看的是月亮。”
同样的,我们静坐时保持的专注力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能把这种专注力给带到生活中吗?
当我们倒茶时,专心倒茶;吃饭时,专心吃饭。
脑袋别想太多,无时无刻专注于呼吸,专心一致就能确保我们所做的东西保持一定的品质。
生活中无时无刻都能修禅,就连打篮球时也一样,在球场时,无时无刻保持觉照心,脑袋里不要去想太多,当你接到球时,就和你没接到球时一样,保持平常心,完全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东西里,不要被别人或队友影响你的情绪。
投球时,就是投球,接球就是接球,别想太多,不要想投了会不会中,投中了和投不中也一样,不要无谓的思想,想别人如何看你,应不应该传球等等,
完完全全地,
活在当下。
这就是—禅。
不一定只有静坐才能修行,除了静坐以外,我们还有“动中禅 ”,一行禅师就是这方面的修行者。就算是在吃饭的时候,我们也得慢慢地吃,正念地去吃,去感受每一口饭。
有一次佛陀在说法时,拈起了一朵,什么都不说,其他弟子都不明白佛陀的用意,只有大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这一个公案所带出来的意义就是,活在当下。
佛陀在不过是在很开心地简简单单地欣赏着这一朵花,而其他的弟子却在苦苦思考佛陀的用义,只有大迦葉尊者明白。
他是印度佛教禅宗的第一代祖师,而达摩祖师是中国禅宗第一代祖师。
少林寺学的,是动中禅。

在日本,他们连剑道,射箭术,他们都把禅修元素给放进去。
在练剑以前,他们会向剑鞠躬,以示感恩之意,所谓 “法在恭敬中求”,这就是为何在静七中也有拜佛的环节。
然后在练习时,专注于每个招式,每个呼吸。
直到发现生命不过在每个呼吸间,
当你明白自己的每挥一次剑都能取走一个人的生命时,
当你明白什么是无常时,
或许你就会明白在人生当中我们需要战胜的,永远都只有自己。
Tom cruise 的 Last samurai 就是把这种精神描述得很好的电影。

太极拳也是一种蛮不错的修行法。
ekhart tolle 在《当下的力量》里说过,人类从出生开始就饱受思想的折磨,而觉悟就是有意识无思想。
而在辅导的技巧里,也有人说要放空自己的脑袋。脑袋放空不是指没有意识,而是没有负担地,如实地反映事实。
这是一个蛮出名的“be water”李小龙访问。
以前有一段时间蛮迷李小龙,我觉得他对于武术上的追求已到了疯狂的境界。以前不太明白他说什么,现在我明白了。
不久前,沉迷于西方的一些心灵书籍。
结果被chee hoi 骂我崇洋,(可是书是他借我的。。。)在东方或佛教里有那么多书不去读,去读西方的书。
那是因为我觉得现在的人受的教育就是西方教育,他们描述境界的方法比较容易让人明白,当我解释给人听的时候也比较容易,与其抛名相,还不如直接地解释整个概念。
跟他聊了一下后,才发现书本里的内容先不说真还是不真,只是一定没有太大的用处,因为书本里不过是在描述境界,可是那些境界是我们还没达到的啊!!知道了些东西就不过是小鸡学老鹰在飞一般,无意义,到最后还是得老老实实地修。
现在,我去法悦阁借了一本《显正法藏》,回到了最基本的地方去修,我现在在读着《转法轮经》,也就就是佛陀第一次说的法,读了以后,真的发现自己很渺小。


在这文章里,我分享了一下我禅修的心得,如果你有能力读到这里的话,那证明你对禅修还有一点兴趣。
如果你有禅修的习惯的话。
老实说,一些密集的训练是很重要的,老师说就如一壶水,你每天泡一点,隔一段时间再泡一点,水是根本不会沸腾的,可是像静七般的课程就能一次过把水给煮沸,进步会比较多。
现在我明白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修禅很重要的是喜悦和投入。
不要有所要求,毕竟每个人经理都会不一样,一切都是得持之以恒,那你就会发现他在你心灵上的转变。
如果自己没有享受在其中的话,修禅可以是件很不快乐的一件事。

后来看一看这文章,原来真的很长。。。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