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学佛

这一个学期的每个星期二和四放学后,我都会去学校上禅修班,去学习静坐。
在班上,心光老师会示范如何正确地静坐和一些禅修的理论。
在第一堂课,他解说各种宗教的修行方式,
当他说,
“ 在佛教里,静坐本身不是修行."
静坐只不过是修行的形式,而不是修行。
在佛教里,修行不是一个姿势,一种方法,而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一个人可以在家每天静坐五六个小时,把姿势练得不动如山,可是却在静坐的时候胡思乱想或打磕睡,那就等于在浪费时间。
所以修行不在乎于形式或方法,而是在乎于心。
静坐不过是修行的方法,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培养“正念”。
什么是正念(mindfulness)?
正念就专注是对于当下自身的行为,感受,和心理的一切运作。正念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念”变得更为清晰,而让我们无时无刻觉醒于本身的不理智,或不善的念头并防止它们升起。接着,通过适合的来锻练“正定 ”,也就是去专注于某一目标并不受外来因素影响来提升对于事物的洞察力,来引发智慧。
在这一个过程之中,我们将能在身心上获得安宁和渐渐迈向心灵纯洁和无苦的境界。
老师也说,在禅宗里思想分成三个境界。
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后来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第一个境界就是我们一般人的思想,相信眼前一切,不假思索去相信别人所说或盲目服从社会规范。
第二个境界是修行的人否决眼前一切并追求真理的过程。而正因为开始明白一切事物的运作和起灭聚合,所以具有一种入世凡人所难以了解或接受的思想。
老师用一句话比喻这境界:
“鱼在天空飞,鸟在水中游。”
这不是一种幻像而是一种境界的过程,所以难以被了解。
有听过一个谈论境界的偈。
“一兔横身挡古路,苍鹰一见便生擒;可怜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椿旧处寻。”
话说一只兔子横躺在大路上,那苍鹰在空中已看得清清楚楚,从空中冲下来把它活活叼走了。可怜的猎狗闻到兔子的味道,还有那里寻呢,哪知道天上苍鹰早已把兔子叼走了。
这是境界上的差异,你不明白,不代表不存在或错误的。
老师常在班上跟我们讲述圣人和凡人之间的差别,而最后一种境界就是圣人的境界。
在我学的COGNITIVE PSYCHOLOGY里(昨天考完了!!yeah!!),人的思考的方式是先接受讯息,再送往大脑然后用LONG TERM MEMORY里的知识和经验分析,过滤,再选择专注点(Theory of Bottleneck),这也说明了一般人的思考是跟据经验而偏担于个人喜好的,而圣人的思考方式却不一样。
圣人的思考就有如一面镜子,真实而不加修饰地反映现实,正因为能清楚明白内心的变化所以能理智而不被自身的情绪或外来因素影响来看清事实。
例如,一个女生觉得一个男生是坏人,纯碎因为他拒绝过她(AD HOMINEM Argument),或是因为他的样子不好看,可是事实上坏与不坏和样子无关。
这一个境界之所以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是因为他能真实地看清一切而明白一切形成的过程而不是盲从地去相信一切。
一些人穷一辈子苦功也无法达到这境界,因为这须要的不止是锻练,而是智慧。
学佛者修行时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三学,也就是戒,定,慧。
定学就是我所解释的正念和正定,而戒学就是指戒律。
佛教徒尊守戒律而不是教条。戒律的目的是为帮助学佛者朔造高尚道德人格,和减少在修行时的障碍。
在佛教里,人们的每一个行为或念头都会尊守宇宙的法则—“业力”而运行,我们的每一个决定,行为的自会带来本质相应的结果或果报,所以戒律本身不注重惩罚。戒律应被尊重而不该被畏惧,戒律本身的作用是为了自我提升,而并非为了规范行为。
戒律也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转变来适应现代人或其他文化的生活习惯。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一般入世的修行者要时时刻刻尊守戒律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世上的诱惑。但是通过戒与定本身不足以达到顿悟,还要实践 “慧学”里的“正见”和“正思去认识真理”。
圣人会明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如是空而无任何执念的话,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了。
佛教用修禅来取代祈祷,因为佛教是一个提倡理性的宗教。
佛教本身是否认有神论,并不相信世上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者的,而佛陀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从来就没有任何法力实现任何人的愿望。
我之前说过相信祈祷本身能改变命运就存在着与相信“上帝自会有安排”的“宿命论”在罗辑上是有冲突的。
如祈祷是必要的,真正的佛教徒应该明白祈祷或颂经本身的作用不是改变事实,而是强化自身来面对问题。没有人能够否认祈祷对人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建设,祈祷带来心灵上的慰辑和励志效果,因为我们会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
但绝对不会因为你向上天索求而得些到什么。
这是我在这一个学期里,参与佛学会和办活动时和大家相处,讨论,分享,得到的佛学知识。我把它们给些下来,只为了纪念一下自己过了那么有意义的一个学期。
我不奢望你们能看完整个文章。但是看了后,还能不打磕睡得话,如觉得我说的不对的话,希望大家能给意见指点一下,为免误人子弟~~哈哈。
在上一个学期,接了day of mindfulness的活动筹委会主席的位子后,压力还蛮大的。
而我一直害怕的是自己会不会因为这一份压力而无法再抱着轻松的心情去佛学班上课。
结果不会,反而是因为自己能够为这一个团体付出而在当中找到一份归属感。
每个星期三的佛学班和禅修班从来都不曾给过我任何的负担,而且听老师说法的一个半小时却是我整个星期里难得能放松心情的时候。
而我一直都很珍惜每一次参加佛学班的机会,因为我很怕我自己会失去对佛学的热忱和学佛的机缘。
在一次的聚会里,我们被要求自己讲一下自己在学佛的经历或障碍。
我就说我学佛的障碍不会太多,因为我对佛学没要求,一切我都带着平常心去对待。
我没有去选择佛教,只是我发现我对这世界的价值观和思想都很能跟佛学融合。
中学毕业后的我,在爸爸的店铺帮忙掌柜台。由于没有太多顾客,所以有很多的空闲的时间看大量的励志书籍,心灵修养,哲学,心理学等等,让我一度以为,那些书籍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其实并没有那么的想像中的那么大影响,真正影响我的思想的书本不会超过十本,而我看过的几十本书,只为了能用那些书的知识来看得明那几本真正对我有益的书,或是为了能遇上那几本书。
后来我一个人搬出去住,面对着寂寞和对未来的方向感到迷惘,在加上一些单恋后遗症还未复原,深深体会到无助与孤独。
在那时候,其中一本书才真正地影响到我,而我跟据那书里的内容去明白我内心的变化,渐渐建立自己的内涵和对这一个世界的运作有着自己的看法。在寻找自己痛苦或寂寞的根源的那段时间,我一直在问自己为何快乐如此地难,别人却又好像比我容易快乐。
可是又如何呢?
我不过想要快乐而已,为何如此地难?
到底谁应该为我的痛苦付责任?
到了最后,我发现与其问问题,不如想办法面对事实。
然后开始去接受或明白,
现在的一切遭遇,不过是我过去决定的结果。
我痛苦,不过是因为我不够坚强承受它。
或许因为这样,我才选择了心理学。
那段时间,我也开始明白了友情和亲情的价值。
那时候,ervin会每个星期五晚来载我回去沙登踢球,也是我每个星期的期待。
我妈就算在生病住院了还在担心我为何在学校读得那么辛苦,虽然我那时常和她吵架。
人,真的从来都不是只为了自己而活。
这是我在那时最感动的领悟。
在我二十岁生日的那时候,skeith把一个关于全球社会阴谋的记录片交给我看。
记录片是讲述全球性的政治阴谋,企业经济诡计和宗教骗局。
里面以非常理智的分析和证据来说明一般市民对这一个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是通过大众传媒,电视,新闻和教育体系所灌输的。
也就是说,是传媒决定奥巴马是总统,奥萨马是坏人,还有NIKE是名牌,而并不是我们本身就有过这一种想法。
只要你有一点智慧,你就会发现我们的社会人民行为和思想其实根本就是在处于一种被集体催眠的情况下被决定的。
大众传媒告诉你说nike本身的价值比其他同等质素的皮鞋几倍,也告诉你世界须要奥巴马,伊拉克须被攻陷等等。
而当你被问起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你就搬出别人告诉你的理由,一些听起来理所当然而又不明为何的理由。(因为NOTHING is Imposibble?你试下去NIKE专卖店指着这一个广告词问他能不能免费卖一双球鞋?看他有什么反应。而我也不明白这一句话在哪一点说服了你买这个球鞋。)
而这一个记录片也批评了宗教教义上的矛盾。
后来,我们都赏试把记录片给传出去,可是有一些人看了认为太过极端,或悲观就选择遗忘。有个人还跟我说他想天真地活下去,所以不想看。
可是我们觉得那部片一点都不偏激,那不过是事实和理性分析。
事实,不会因为你否决它而改变。
我还在UTAR图书馆看过一本叫“ 终极关怀 ”的书本,里面清楚列出十字军征战时期的死者和每年前往麦加朝圣的信徒被践踏而死的死亡人数。
那一个记录片真的是我思想升华的一个阶段,让我更能面对现实和明白不理智的思维和愚蠢是多么不止害己还害人的事情。
而当我接触佛学时,突然觉得记录片里面以前难以接受的事实是多么地理所当然。

而在人生哲学观里,我发现我更倾向于存在主义(Existential)。
而我觉得两者不会起冲突。
因为佛教不是哲学,
哲学只提供问题和答案,还有知识。
佛教讲求修行,是生活方式。
很不幸的,知识从来都不会改变你的什么。
你不会因为你看过什么书,听过哪一句名言,把所有你看过的名人名句写下来而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这世界不会根据你 “知道”什么而认同你,而是会因为你“做了”什么而认同你。
(当然,什么都不知道的人,是什么都做不到的。)
一个赌徒不会因为“知道"自己应该戒赌而成功戒赌,到了最后还是得靠行动去实践。
佛学不是为了解释这世界或给予你们知识而存在的,而是为了让我们实践,修行来达到无苦的境界。

“很多心理学家发现他们更接近佛陀,学习一点佛法有助于了解那二千年前没有心理学的时代,所提出的心理学问题比我们现在知的还多。我们在发掘古代东方人的智慧。”
-格拉汉豪威,《悟性之躯体》。

本文章参考,《What Buddhist Believe》K.Sri Dhammananda著 .

今天是星期日,星期三就考最后一科了。
朋友都说,因为将要回家而太过兴奋无法专心读书。
老实说我完全没同感。
这里和KL对我来说没有分别。他们都在讨论假日期待要去哪里玩,
而我唯一能能说的就是这个假期因为要帮忙筹备佛学生活营,所以得早一个星期回金宝。
阿辉说他很怀念家里的床,而我现在家的床是双人床,老实说也比在KL的床软,每次回去我都因为得睡地上而不习惯。
弟弟们都长大了,所以根本没有足够的地方给我用。
毕了业以后,或许我真的不能在呆在那个家了。
我妈说, “你酱喜欢金保,在那里找工作咯~~”
我很庆幸我妈一直都不会想把留在她的身边,让我可以了无牵挂。
由于我常和andrew,文龙他们诉苦,他们都知道我为何喜欢待在金宝,
他们常挖苦我逃避。
只是有些事情,你可以强逼你自己面对,却不能逼自己快乐。
现在不是回头的时候了,
只能向前冲。
加油。
最近看见伟成留言,很高兴知道他还活着。

依然寂寞的人

最近在我的读者调查调查图里我很意外发现了这一个部落格的读者有10%是来自GREECE的,让我觉得很莫名其妙,或许有人用了从GREECE的入口电脑来看我的BLOG吧。
老实说,我一直以来都有一点好奇到底甚么人或多少人会对我这一个部落格有兴趣?
在我写BLOG的这一年多里,肯在我的部落格留言的人不多,来来去去都是ESTHER,weizai,等等这几个相熟的朋友偶尔留下几句话,所以我很难猜测得到我自己写的东西到底是 “烂”还是“香”。
当我在这里写东西时,我都试着尽可能地保持理智而不让自己的情绪或观念影响到我的思考。但是,后来我发现那是根本是没有可能办到的事。
在这一个学期,我们学的是COGNITIVE PSYCHOLOGY,虽然我没专心上课,但我至少也懂得人的思考是根据自身的经历和知识来运作的。
这一个部落格的读者,如果你有注意得话,你就会发现我在对爱的诠释是很理智而冷漠的。
我试图去解释我们爱的理由,或在爱里的矛盾和挣扎,无奈却很少提及爱的美好或感动。
这不能怪我,
那是因为本人在爱里的唯一体验是长达三年,懦弱,自悲,痛苦...(省略十八个贬义词)的单恋故事。整个故事有趣的地方就是过程里只有逃避,心痛,流泪,残愧,而完全找不到一幕甜蜜画面,所以煽情或感性的文字虽然很淒美,但冷静和理智比较不会触及伤心处。
我没享受过爱情里人们认为最值得留恋的过程,却有机会体验到爱情最真实的一面。
我把这一段回忆给塞进一个青色宝盒里,然后锁上十多个锁头,绑上几百公斤的DEFENSE MECHANISM让它沉在潜意识里。
我想或许它就是我选读心理学的理由。
而恐怖的就是最近我发现这一个故事其实还没有结束,而且正迈向另一个更为可悲的结局发展。
现在的我,只知道自己没有必要在人家的爱情故事里占一个配角的好人角色,这一次无论如何就算放弃一切,我都不会让自己回到那个过去。
正因为那一段时间是如此纯碎的痛苦,所以那些日子是度日如年地真实。
在这一个部落格的文章,大布分都是内容都是从这一段回忆里分析出来的,
最近常有些熟悉的女同学问我有时候为何看起来那么的悲。
我真的很想告诉她说,
这一丝偶而在我面上闪过的悲伤,就是我所有内涵的来源,也是我拼了命也要前进的理由。
因为它让我明白,
快乐不是理所当然的,而爱情也不是一切。
我一直在想,看了“ 寂寞的人 ”这一个文章的人会不会因为因为太过悲而感到反感。
但是ESTHER却跟我说谢谢。
我觉得蛮欣慰。
在我的文章里我没有很刻意去灌输太多的正面或励志的思想去说服大家这一个世界是美好或人生是圆满的,而是希望我的文字能给予人们一些面对事实的勇气。
在上个文章里,
我尚试分析三种感情当中性质上的差异。
亲情是责任成分较多,而且比友情和爱情简单,因为我们没有选择权。而爱情比友情更为复杂和值得珍惜是因为爱人只能选一个,在经济学上opportunity cost 比较高。
我不是想要告诉你说那一个比较重要,因为这实在没有甚么意义,人与人之间的三种感情是必须处在和谐而没有冲突的情况下的,无论是失去那一个,我们都不会比较好受,更不用说在当中做一个选择。
而我想告诉你们的是,无论是那一种感情,无论是谁,都无法永远陪在你身边。
当一个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时,珍惜她;当一个人离开你时,不要害怕。
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孤独的旅程,
她不过是一个过客,
你也是,
我,
也是。
与其把幸福交托在别人身上,还不如勇敢地面对寂寞。
只有不害怕失去,你才能放心和坦诚地去爱;
只有不在乎回报,你才能真心地付出。
祝大家,
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