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时性,自然与心灵合一

 新年到,弟弟剛換的新車的號碼開了二獎。

家人第一個反應卻沒有太感恩,都在遺憾為何沒有買多一點。
而我卻很費解,換新車跟中馬票當中的因果關係是甚麼?
我媽說因為新車很"旺",所以會開號碼。
可是不過換一個車子,就有旺到要影嚮馬票號碼,我弟弟對這個宇宙有那麼強大的存在感嗎?
我突然想起榮格的"共時性"理論。
網上說共時性是指“有意义的巧合”,用于解释因果律无法解释的现象,如夢境在現實成真,或在日常生活中一說曹操,曹操就到,
(Batman和superman 的母亲同样叫“Martha”)等等的巧合。
我同事在一次的旅行里不斷地看到四個數目出現,就去買馬票,結果還真的中了。
我記得大學時代,因為想紀念自己在中學單戀的某個女生,所以就漏夜寫了一個短篇小說出來,結果第二天寫完了後,兩年多沒見的對方竟然和我在巴士上碰面。
一般上我們對於這種巧合其實沒有太大的關注,或者簡單地給於一個安撫自己的解釋,如不過是機會概率的巧合而已。
然而榮格卻對這種現象給於相當的關注,甚至認為這種看似無因果關係的發生其實是基於我們內心潛意識的原型在外在世界的顯化。
現在大家可能就會把這種現象簡單地歸納成非常"合理和科學"的"吸引力法則"。
然而在1920年的時候,榮格提出來這個理論時,卻不像"秘密"的作家一般賺大錢,而是受到了各方的抨擊。
然而在現代,
因為在量子物理學的掘起而開始被平反,或許說找到研究的合理面向。
而"共時性"最常被坊間提起時的可能是作為用來支持"塔羅牌"等或"新紀元New age"占卜的理論。
並認為他們每抽到的任何塔羅牌都不是機率巧合的使然,而是真正反映了抽卡者的內心。
也有人以這種方式來帶OH卡。
我試過讓一位朋友玩OH 卡時抽到"同性戀"的字卡,而讓他不得不向我承認他的性向。
但我本人拒絕如此去讓人如此理解OH卡,即使許許多多玄妙的巧合的確發生過。
荣格后来沉迷在“易经”的研究里,并且用“共时性”作为他研究的主要理论。在菩提书局看到了这本关于“共时性的”著作,一时冲动买了下来,
看完了,别问我讲什么。。。
我真的不明白。

NLP新世代

 在Nepal短期出家时放在床头的书。

这是我在回程飞机上讀完的書。
一直很想寫的讀書心得,可是卻未必有辦法深入淺出地把內容整理出來。
我是听过有人说nlp与佛教禅修有冲突。
第一,我觉得他误解了nlp,第二,他见过的禅修太少了。至少藏传的禅修给到我很多两者之见的联想。
NLP是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e,顧名思義是把大腦的神經(neuro)比喻成電腦(program),而輸入與輸出的方法即是語言(linguistic )。NLP的創辦者把nlp定義成主觀經驗結構的研究,主要的方法論是“模仿”。通過不斷地分析與“模仿”卓越人士的行為與思想,可以達到改變自我的效果。
这个学说把一些卓越心理学家或成功人士的心理状态给分解和浓缩,所以到了最后被广泛运用在成功学,励志培训,甚至在宗教师的布道学上。但效果可能有言过其实被过度夸大的嫌疑。
我曾在一位NLP执行师下实习,其中的过程就是她把工作交给我们,不给予任何指示,每次我求助的时候,她就只是不断地给予我正能量和浮夸得让人尴尬的正面肯定。但因为我处于被催眠成无所不能的状态,我把活动规模给不断扩大,直到那时为了提升小孩们的自信而把把几十位孤儿带上了王岳海礼堂去表演,几个月后还跑去印度流浪一个月。。。。
如果去过NLP执行师的课程(如anthony robbin)就会发现里面的氛围正面得像是基督教布道会或直销大会。。。其实牧师很可能就是NLP执行师。
现在你看到做地产的,直销的,没事会在名卡上写自己有催眠师执照,NLP执行师等等。其实NLP和催眠一样本身是不被学术承认的。一个人肯付钱去上一个星期的课,就可以说自己是执行师。但其实坊间的NLP执行师大多是学到了其中的技术但很少悟到了NLP当中的道。
一般心理学家或辅导员对人性有他自己的观点或信仰,但很多NLPer
因为技术上容易有效所以对人性上的认知或个人的内涵没有真正去培养。我是见过一些辅导员是利用NLP的技术但本身是信仰萨提亚系统的。
这本书的开头其实就有讲解NLP的本质是“地图并非区域”。在能到达目的地的前提下,NLP接受一切的地图,而没有一个地图是真实反映出现实区域的,所以能包容一切的“地图”。
所以你会看到NLP的发展因为它本质上的包容性所以已经到了失控的状态。大马有以行销与影响力向导的毒辣NLP,还有见过回教宗教师结合回教教义的NLP,也有见过结合禅修的正念NLP。我还在禅修见过一位自称把易经与NLP结合的NLP执行师。
所以所谓第三代NLP云云其实也不过是笔者自己认为的NLP发展而已。
NLP在每个人身上会发展出不同的个人风格。
现在进入这本书的内容本身。如果没有一些NLP和心理学的基础其实很难消化,因为中文学术名词的翻译的确不容易。
在这个本书里提出了许多很有意思的概念,其中一个就是field(场域)。
一般来说,我们在做决定时会要求人换位思考,想象站在别人的位置去给予自己建议,然后我们还会要求人在第三者的位置,也就是旁观者的态度来一览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可是field却是第四个位置,就是旁观者以外的旁观者,去全面性地感受整个团体或者三个位置的共同性或特点。这个是优秀的领导者下意识能感受到的。
也类似一些人常讲的“磁场”,“氛围”等直觉感受。
还有neuro logical levels model也是很有意思。如人的1)环境造就2)行为,行为造就3)能力,能力造就4)信念,信念造就5)身份认同。
这个运用在人际沟通上或自我改善上是很有用。
而且还一个叫"中正"的概念,感觉就是很东方的概念。就是时时保持放松,警觉的概念。方法是回到呼吸,回到身体的觉受。基本上就是现在流行的活在当下下,正念。
以上是大脑心智的内容,第二部分份讲的是的是身躯心智,他们认为身体也会思考,所以有许多如何照顾身体或姿势,呼吸的方法。甚至有讨论“丹田”的重要性。
还有场域心智就接近心灵精神上的探讨,如何与这世界与整体连接。
其实最重要的却是最后一章关于实际操作的部分。里面有很多关于如何回到当下。回到中正的技巧。很感慨的就是这些东西我都在道场里学过了。
各位NLPer其实可以买来看,虽然说是新书,其实原版也是十年前出版的。所以不会看英文实在吃亏。



一次读懂50各心灵探索经典

 這是去城邦拿原子習慣,看書櫥被坑的。

所謂的心靈探索,其實就是我過去十年的生命重心。
我其實已經下定一決心不要再買這一類型的心靈探索書籍。
但或許是知識焦慮症發作,對於能同時認識50個作家的誘惑還是按捺不住,差點把同系列的一次讀懂50成功學經典和心理學經典給買下來。
但由於沉溺在某種類型的書籍太久,你會開始對某種描述觀賞疲勞,所以這本書我看得特別快。
書本裡有一半的作家其實都讀過。
這可以說是心靈體驗作家的自助套餐,只能淺賞博覽而不能深入。
所謂的心靈探索,其實既是個人的,主觀的,也是眾生共通的。
靈性經驗即使有千萬种,但其實不過是一個真理的不同面向或不同的層次展現。
(至少大家都是這樣講的)
在書的前言,就把裡面的作家根據他們的心靈探索體驗分組歸類。
第一組的作家都是因為經歷過戲劇性的的自我身份轉變而引發了生命上超越。
如Malcolm X 因為信奉了回教而從無惡不作的罪犯成了為黑人爭取人權的領袖,因為服用迷幻藥而體驗到靈性體驗而成為了靜坐老師的哈佛教授,等等。
第二种,是通過古代留傳下來的傳統修行系統來提升自我的覺知或達到神秘體驗。如甘地的自傳,一行禪師,或無師自通的ekhart tolle。
還有通過學術態度去研究宗教體驗和神秘體驗的學者如榮格和Wiliam james.
而在這50個心靈探索者給我的體悟是,心靈上的超越體驗似乎像是天上的繁星般,越是深遂的黑夜越是能彰顯出它們的璀璨。
所以探索者需耐得住那孤獨的靈魂黑夜,才能一竅在那個人內心深處的隱晦靈光。
心靈探索和成功學和心靈雞湯有著性質上的差別。
心靈體驗的目標不是帶給人世俗上成就,如人際關係,事業上的改善。
因為他關注的是存在和生命本身,而非生活。
但大多經歷頓悟或超越性體驗後,生命的體驗因為有了"神聖感"而有了質的轉化。
但我想提醒讀者的是,其實不要被書裡的人物所影響,迷信人必須在極端的經歷下方能體會到生命的真諦。
我記得以前在印度背包一個月,回到大馬機場搭巴士時,心裡從滿了感恩的喜悅,因為發現自己已經一個月沒在平旦的馬路上搭過車了,也發現了城市的燈光真的很亮很美,雖然印度因為時常停電而沒光害的天空也很不錯。
那次的經歷讓我看到了身邊事物的美。
所謂的極端人生經歷很多時候是為了瓦解我們對生命的麻木和慣性。
醜的,
我們已慣性去適應它。
美的,
我們開始理所當然而麻木了。
當事業,愛情,一切我們用來定義自己的東西都被某種苦受而否決時,因為一無所有而有了理由直視生命和存在本身,而找回對真相的敏銳感。
但我們其實沒必要去刻意尋找轟轟烈烈的極端生命經歷。因為單單對自己,對生命"誠實"本身就是一場冒險。
在這本書的最後一位人物是"丘陽創巴仁坡切",他提到的是要觀察自己是否把靈性體驗當做一種"成就"來瞞足自我內在的需求,而把修行成了一種"心靈鴉片"。
而事實上,心靈體驗的確也能讓人上癮。
但這個上師在現實生活上卻因為酗酒導致肝硬化而逝世,還有涉及和自己的徒弟有幾段婚外情,這一些都寫在他妻子的自傳裡。
(差點有衝動上網訂了)雖然徒弟們辯稱是"狂智"的展現,但我還是以此告誡自己,
要做個誠實的平凡人。
#九皞書房

 "開悟的海鷗"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
喜歡讀書的人會在一本書裡找到更多想讀的書。
我的確是因為中文名翻譯得好,的確有禪宗那種"獨坐大雄峰"的氣派,
所以才找來看。
這是"一次讀懂50部心靈探索經典"的第一本書。
因為書裡說1小時能看完就在網上找來看。
故事一開始是關於一只不甘平凡的海鷗不斷地自我超越把飛行技術打磨至極致的故事。
它歷經磨難,失敗,自我懷疑,到克服自己先天的條件,終於成功打破了一只正常海鷗的飛行記錄。
可是卻被認為它跨越了作為一個海鷗的本份而被視為叛徒驅逐出了族群。
作者對於速度和飛行原理的專業描述其實沒有讓我覺得主角是一只海鷗,反而更像是一個噴射機駕駛員的自白。
我大腦裡出現的不是一只海鷗,反而像是在top gun 裡的Tom cruise 般倔強的飛行員
後來找了一下作者履歷,果然是一位飛行員。
我本來以為這不過是一隻海鷗的勵志奮鬥故事。
怎麼知道故事到了第二部,他遇到了名為Chiang 的海鷗長者,在長者的教導之下,喬納森領悟到了超越空間與時間的"飛行技巧",只要一轉念,就能到達這世界的任何地點。。。。。。
這時畫風突然一轉,就成了心靈探索小說。
第一部,是關於一個海鷗對生命意義和自由的自我叩問,並質疑生命不該只有本能上的生存,而這時的喬納森認為不斷地在飛行技術上極致追求就是他的生命意義。
到了第二部,海鷗喬納森在高人的引導下看到自己的真我的本性,學到了超越世間常理的飛行奧秘,而看到了真正的"海鷗之道"。一如在小說第三部結尾所提到的,
" Seagull is an unlimited idea of freedom, an image of the great Gull, and your whole body, from wingtip to wingtip, is nothing more than your thought itself"。
(我儘量不去翻譯以免曲解作者的本意,雖然我懷疑連作者也未必完全明白自己在講甚麼。)
第一到第二部其實就是從世間追求到出世間解脫的過程。
到了第三部就是出世間到入世間教化的修行階段。
在第三部,他回到了自己的海鷗部落,
用類似耶穌般的姿態,以"the son of great gull"的身份,施展自己接近神跡般的飛行技能去教化那群當初驅逐他的海鷗。
雖說這個階段的喬納森角色原型其實就是耶穌,(也可以是佛陀)但他給我的聯想更多像是東方的大師的覺悟歷程。
在一個技藝的"術"裡磨練到極致,直到了最後悟到了"道"。其實就很類似受禪宗影響的日本匠人文化。
日本人是在做"事"的過程中修煉自我而達至"人技合一",直到自我的泯滅,去與真理冥契。
例如劍道的奧義不在殺敵,在與"砍死"自我。
這就是為何劍術,插花,箭術,書法,茶藝,日本人通通都稱為"劍道,花道,箭道,書道,茶道。"
"術",從來都是冥契"道"的媒介。
悟道在華夏文化裡其實不是修煉結束,有更上層樓的必要。
在黃家衛電影"一代宗師"裡的對白就很能說明一個大師的人生境界。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其實小說的三個章節,就契合了這邁向圓滿人生的三個階段。
這本書或許說不上是很讓我震撼,但可能在五十年前,裡面的觀點應該是很新穎所以才能成為一本經典。

理性的浪漫



 #應該很少人明白我在寫甚麼

在fb 上看到一個髮型和穿著時尚和我年紀相若的年輕人在網上吹噓自己的佛學履歷。我一時好奇,就上網訂了這個號稱"噶舉學派第一華人辯手"的最新著作來看。
書到了以後,算是少數自己就能在在半天內一氣呵成讀完的書本。
他的第一本著作是在闡清原始佛教的基本理念。
這是第二本著作,就是開始對比大乘思想與小乘思想乃至兩個思想與原始佛教的關聯。
我一直對大乘與小乘的空性觀有著一份疑情。
我看黃曉明的玄奘大師電影,裡面有一幕戒賢大師要派一位沙門出去與外道辯論,一位沙門自薦出去辯論,戒賢大師就出題考他,叫他談一談大乘與小乘的差別,他回答道小乘修阿羅漢,大乘立志成佛。戒賢大師不滿意,他即轉而問向玄奘大師。而黃曉明玄奘大師在電影里的回答,即是這本書要闡清的內容。
那時我大概明白是法空與人我空的差別,可是卻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後來去上印順導師的空之探究,大概知道了空性觀有從阿含空演變到"般若空"到"龍樹空"的思想。
然而只限於概念上的瞭解,實際操作上其實我也未必在修行上用得上。
而這本書卻以散文式的接地氣文筆把這種深澀的理論給寫出來。
沒有居高臨下的口吻或人生道理要告訴你,仿佛就是同輩師兄的交流般娓娓道來,讀起來沒壓力,這種舉重若輕的功力的確了不起。
筆者想要厘清的內容是大乘的空觀是有別與原始佛教或小乘的人我空,即是"我"或"有情"是由五蘊組合而成,所以"無我"。
而大乘主張"五蘊皆空",即連組合成"我"的因素"五蘊"也是"空"的。
這個思想的意義是代表原始佛教認為有"客觀意義"的存在,(即是五蘊是不空的)
而大乘佛教卻認為沒有所謂"客觀意義"的存在,只有被詮釋的"主觀價值"存在。
所以一切行為或萬物都能被被再詮釋,善惡好壞無定法。
對我而言,也解釋了為何大乘能籍由"觀罪性空"來達到消除罪業的效果。
所以大乘的行為准則才有更大的彈性。一切為了眾生利益的行為都不算犯戒。
而小乘佛法因為注重"如實觀",重視對"客觀真理"的觀察,所以較為科學或"唯物"。
他形容較像現代的認知心理學。
所以書裡提到他們做藏傳佛教研究的常會開玩笑說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還停留在小乘佛法的階段。
而大乘類似浪漫主義的主張,否認"客觀真理"的存在,而甚至後來發展出了較激進的"一元論",也就是"萬法唯心造"。
(類似吸引力法則,或new age, quantum physics等等。)
然而究竟是萬法唯心,還是除了心以外還有境的存在互相影響也是各宗的辯論之一。。。
我不敢說他的思想完全正確,我也未必完全認同。但的確厘清了我不少心里的疑惑。也把小乘和大乘的思想給做了很好的歸納與整理。我覺得也這是時下年輕佛教徒沒能力真正掌握的內容,甚至容易搞不清楚自己的對空性主張,或者因為搞不懂兩种的佛教思想的差異而不懂得對應社會的一些課題。
或許是在家年輕人的關係,大腦邏輯較相似所以讀起來很輕鬆,到了最後的確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我期待會有第三彈,甚至能講到後期大乘或秘密大乘的內容。。。。
作者Macam yes 履歷
#週末讀書心得

pick up artist

 最近有網友很留意PUA,但發現很多東方人其實對這個名詞很陌生,就打算介紹一下。

PUA 就是pick up artist ,中譯即是把妹達手,
顧名思義即是教你如何泡妞。但PUA這個名詞後來傳到了中國大陸,卻成了情感操縱,精神虐待的的負面名詞。這一種技術去到了中國,因為不如西方的雙性平權,而變異成了一種邪教。
這一個學問其實從70年代就有,只是真正紅起來大概是從一個名為neil strauss的泡妞高手写了一本叫The game 的书,里面记载了他从一个宅男自我修炼成一名把妹达人长达两年的心路历程。因为这本书的原因,这一群本来只是在地下活跃的追女技巧社群突然成了主流媒体的焦点,其中作者和他在书里面的导师“谜男”更是成了圈子里的红人,被邀请上了电视,甚至有了自己的实境节目教人如何把妹。
The game的内容固然引人入胜,但这一次要讲的却是“谜男”后来出版的The Mystery method,也就是他把自己把妹心得整理出来的一本书。
在我开始讲解前,首先要厘清的是,书里的内容可能会让你觉得不舒服,因为里面对两性之间的互动讲得太露骨,有者甚至认为他们物化女性,但这本书的存在本身就很不政治正确,而且我基本上可以保证,一个把妹达人绝对比一般的男人更有能力善待女性(如果他肯的话)。
而且大家也要记得,这本书绝对与爱情无关,他不是一本两性教育书籍,他是一本勾引和诱惑的心理技术指南。
谜男的诱惑理论派系名为“social dynamic”社交力学。他对于女性的择偶理论是取经于演化心理学。他假设,人生在生理上只有两种原始目的:第一,“生存”(S),第二,“繁殖”(R)。
在这两种目标都满足了后才有其他,如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等等。
人类对异性的择偶条件,其实就是评估对方是否能给你的“生存”价值(S),和繁殖(R)价值。
你想一下,古时如果一个女的怀孕了,就不能动弹,唯有躲在山洞里,等男人出去找食物回来,男人就负责保护女的不被野兽侵犯。这就是(S)价值。古时大多是指体力和战斗能力,现代的话就转变成了社会地位,领导能力,金钱等等,而R价值,就是繁衍后代的价值,大多是指性和肉体还有健康。其实有一种理论说,为何我们涂口红,和腮红,其实不就是做爱是面部和嘴唇充血的样子,高跟鞋不就是把生殖器官抬高给凸显的服饰,一个人在生理上的健康也比较容易发出吸引异性的氛围。
大部份男人在正常状况下择偶条件上多注重(R)价值,女人则注重S价值。
或许有人认为爱情要超越这些,但个人觉得如果你看透这两个价值的话,你其实可以和我见个面,我介绍你去适合的道场修行。
我觉得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S和R价值,因为这两个价值决定了个一个家庭,或世俗生活的品质,支撑整个社会运作和与品种的延续。
当然,我在这里再次强调这里谈的不是爱情,而是诱惑,吸引,也就是说两个陌生人产生火花的开始。当感情开始了以后,更多的错综复杂的条件就会介入了。
里面有很多技巧其实一般男生在与女性暧昧互动时都会运用,只是谜男把当中的过程给系统化和标签起来。
这本书发明了大量的把妹术语,如“真命天女症”(one it is),也就是把一个女人奉作神明,把自我价值贬低,然后患得患失,情绪和生活上都背对方影响,把妹达人最忌得失心太重,这会让你无法放松,所以一般都带着“玩家”心态去行动。还有ASD“Anti Slut defense”,也就是和一个女生发展太快,女生觉得自己没有矜持,“避免自己成为荡妇”的心理机制,所以需要按部就班,不能太猴急。男生如果犯了一个本地追女作家说的“好男人病毒”,一味迎合女生的需求,在女生心里就会贬低男生的R和S价值,女生是需要被领导的,所以男生要会DHV (Demonstration higher value),而如何做到?谜男的方法就是Neg(否定),通过肢体或语言上的轻微负面表示,通过否定女生能提高自我价值。怎么知道自己是否成功赢取对方的兴趣?可以通过对方是否抗拒你的肢体接触(KIMO)或其他的“IOI”(Indicator of Interest),过程中必须保持放松,还有明白女生是不需要你理性说服的,他们需要的是“emotional stimulation”,所以不认真是重要的,理性是沉闷的。
其实要在一个领域里成为专家,不断地创造字汇或术语是必要的,因为这样你才有更多的方法去描述一个变化。
在佛教里,有的派系会把心的状态分成五十三或七十多种,把心的状态给记熟就能让你更明白自己静坐时内心的状态。
这就是我当年在读心理系时,看到这个学问时是多么地雀跃,因为我们看过谜男在夜店出巡的影片,我们觉得他们才是真正的心理学实践者!!!
其实在这个系统里,即使不是用来把妹,如果你真的掌握了这些技巧,基本上你就是一个社交高手。
其实把妹达人本身就是一个卑微的存在,把妹不是一个能给予人心灵满足和幸福感的技能,会为这种技术着迷的,大多内心有一份病态的心灵空缺。The Game 的开头就是从谜男尝试自杀开始写起的,大部份的把妹高手都没有好结局。
而有着最好的结局的把妹高手,其实就是终于放下自己的技术,去投入一段关系里。
因为在一段亲密关系里,两人相处的其实就是把自己真实的内心阴暗面投射到另一半里,一个真正的关系是一场消融自我,面对真实自己的旅程,而爱情像海洋一般,,表面是波涛汹涌充满激情,可以是一场游戏,而当你深入海底,就要面对一切真实的阴暗面了。
除了锻炼自己的把妹技术,其实作为一个把妹达人的修养,是有必要在自己的事业,健康和各方面做提升的。
到了最后,一个把高端的把妹达人其实就是把R和S修炼到极致,成为一个AMOG(Alpha Male of the Group)。
如果你問我見過最成功的PUA,不是謎男,而是日本史上最強男公關,ROLLAND。他是無論在心理建設和言行舉止,都臻至完美的優雅把妹達人,靠女人賺錢而不留俗。
PU這名詞最近在中國紅了起來,是因為牽涉到了一個女生的自殺命案。
這門學問到了中國,從影響力的藝術變成了極端的心理操縱術,他們會打壓女生的自信,通過"你不是處女","你真失敗","你甚麼都不會"等言語暴力,忽冷忽熱的心理技巧來達到目的。後來終於引起了中共政府的注意,出手把這些課程給打壓下來。
我的確不知道如何教女性保護自己,唯一能說的是多讀書,知識能改變很多東西。
即使不是遇到把妹達人,還是會遇到爛人的機會,這個時代,女性需要學會裝備自己。
我个人的確花過一個週末的時間涉獵過這種學問,我虽然没有特别地运用,或许是潜移默化的关系,我也没有特地出招,但的确让某位女生主动牵我的手。當時也没有特别开心,那时其实有种世界观崩溃的感觉,发现自己好像无法相信爱情了。
但想一想,其实有助于让我看透爱情和欲望的本质。
所谓的无条件的爱,其实背后有着许许多多的心理因素在背后操作,只要明白了,就能平常心面对。
佛教对于爱情和欲望其实没有太大具体的描叙。
我的师父曾经给过我看过一篇来自果翊法师,名为“问世间情为何物?”的文章。
这文章是师父看到电视里的男女主角一起殉情跳海自杀而写的。
他说所谓的“爱情”,其实不过是对“我”和“生”的扩大,也就是生理上想长生百岁,或延续自己的品种繁衍的一种对“生”的执着。
这基本上就和谜男的人性观是一致的。
有人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其实这是道家思想,和佛家无关。
仙道不死,佛道不生。
佛道的修炼是超越轮回再生,因为有生就必有老,病,死。
所以只要“好生”就无“功德”。
修行是“逆生“”的,是用心的力量去超越原始本能。
这本书对于社交厭離的我其实起到一些帮助,如当我看到一些朋友在和你女生搞打情骂俏时,我的大脑会起分析模式去看到他技术上的错误,也帮助到我和某些女生的相处。
当然如果你觉得看完书你就会成为把妹专家,是不可能的,因为首先这本书可能不适合东方女生思维,而这些技术也需要不断反复失败尝试练出来的,纸上谈兵是没用的。
而且裡面的技術其實也不過是表面的一層而已,如果你不懂心法,內心仍然有著對兩性互動的錯誤想法,你面對女性時焦慮和不自信,女性是會感受出來的。
到頭來,還是要回到自我的修煉上。

一場用耳朵,身體,脈輪,正念去體會的表演

 



"一場用耳朵,身體,脈輪,正念去體會的表演。"

大概是第三次捧場李瑞強大師的表演了。
本來表演已經滿座,可是剧团的團友說臨時特別開放多幾個席位出來,我才有幸能出席。
李老師玩的是正念劇場,禪舞。
他開始表演前就交代說,要放下期待。
如果真有期待,就往自己的內心去觀照一下,自己想看到的是甚麼?
期待甚麼?
其實我也明白,所謂的"禪",本來就是一種純粹當下的無念狀態。
雖說禪者要用心若鏡,
但心如畫工師,能畫諸世間。
任何一個無意義的動作,我們總能加諸于個人的投射與聯想。
但這一次卻不一樣。
表演由樂師敲打頌缽开始,
有體驗過頌缽療法的人都知道,頌缽的音波能摄心,这是因为颂钵的音频能与我们的身体产生共振,而產生在身體上的強烈覺受。
摄心为定,
经过了十多分钟的颂钵的净化,我和坐在旁的观众們都不自禁地盘起了腿闭上眼睛,去感受因颂钵与身體共振而升起的美妙觉受。
等到了钵音稍息,我才依依不捨地張開眼睛,放下禅悦去欣赏眼前舞者的舞姿。但我發現这次與以前的表演不同。
我发现我不再给予這次的舞蹈任何诠释或投射,只是单纯,纯粹地欣赏每一个动作和欧美舞者那像希腊雕像般立体的五官。
当白衣舞者在黑幕前舞蹈時,我仿佛看见舞者身边泛着朦胧的精微圈。。。。。。
现在我无法回想起任何印象深刻的动作,因为只要我的大腦想為舞者的动作赋予投射或故事时,钵声就像话头或佛号一般把我的妄念砍掉,沒有有了故事,過去,未來。
缽聲,
让舞者,
只是舞者。
光,只是光。
有的禅剧场,观众会因为内心想在攀缘更多的故事而容易感到沉闷,但这场表演却用不间断的颂钵声暂时伏住了我们的心猴意马,让我们没有任何沉闷的空隙。
很多其實观众已经干脆闭上眼睛,
我也有时会忍不住把注意力放在身上的脉轮,
转而用身体的觉受去欣赏这演出,
表演结束后,舞者鞠躬。
我感到观众們似乎有一刹那的犹豫,
是否该鼓掌来破坏此时神圣的氛围?
#九皞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