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浪漫



 #應該很少人明白我在寫甚麼

在fb 上看到一個髮型和穿著時尚和我年紀相若的年輕人在網上吹噓自己的佛學履歷。我一時好奇,就上網訂了這個號稱"噶舉學派第一華人辯手"的最新著作來看。
書到了以後,算是少數自己就能在在半天內一氣呵成讀完的書本。
他的第一本著作是在闡清原始佛教的基本理念。
這是第二本著作,就是開始對比大乘思想與小乘思想乃至兩個思想與原始佛教的關聯。
我一直對大乘與小乘的空性觀有著一份疑情。
我看黃曉明的玄奘大師電影,裡面有一幕戒賢大師要派一位沙門出去與外道辯論,一位沙門自薦出去辯論,戒賢大師就出題考他,叫他談一談大乘與小乘的差別,他回答道小乘修阿羅漢,大乘立志成佛。戒賢大師不滿意,他即轉而問向玄奘大師。而黃曉明玄奘大師在電影里的回答,即是這本書要闡清的內容。
那時我大概明白是法空與人我空的差別,可是卻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後來去上印順導師的空之探究,大概知道了空性觀有從阿含空演變到"般若空"到"龍樹空"的思想。
然而只限於概念上的瞭解,實際操作上其實我也未必在修行上用得上。
而這本書卻以散文式的接地氣文筆把這種深澀的理論給寫出來。
沒有居高臨下的口吻或人生道理要告訴你,仿佛就是同輩師兄的交流般娓娓道來,讀起來沒壓力,這種舉重若輕的功力的確了不起。
筆者想要厘清的內容是大乘的空觀是有別與原始佛教或小乘的人我空,即是"我"或"有情"是由五蘊組合而成,所以"無我"。
而大乘主張"五蘊皆空",即連組合成"我"的因素"五蘊"也是"空"的。
這個思想的意義是代表原始佛教認為有"客觀意義"的存在,(即是五蘊是不空的)
而大乘佛教卻認為沒有所謂"客觀意義"的存在,只有被詮釋的"主觀價值"存在。
所以一切行為或萬物都能被被再詮釋,善惡好壞無定法。
對我而言,也解釋了為何大乘能籍由"觀罪性空"來達到消除罪業的效果。
所以大乘的行為准則才有更大的彈性。一切為了眾生利益的行為都不算犯戒。
而小乘佛法因為注重"如實觀",重視對"客觀真理"的觀察,所以較為科學或"唯物"。
他形容較像現代的認知心理學。
所以書裡提到他們做藏傳佛教研究的常會開玩笑說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還停留在小乘佛法的階段。
而大乘類似浪漫主義的主張,否認"客觀真理"的存在,而甚至後來發展出了較激進的"一元論",也就是"萬法唯心造"。
(類似吸引力法則,或new age, quantum physics等等。)
然而究竟是萬法唯心,還是除了心以外還有境的存在互相影響也是各宗的辯論之一。。。
我不敢說他的思想完全正確,我也未必完全認同。但的確厘清了我不少心里的疑惑。也把小乘和大乘的思想給做了很好的歸納與整理。我覺得也這是時下年輕佛教徒沒能力真正掌握的內容,甚至容易搞不清楚自己的對空性主張,或者因為搞不懂兩种的佛教思想的差異而不懂得對應社會的一些課題。
或許是在家年輕人的關係,大腦邏輯較相似所以讀起來很輕鬆,到了最後的確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我期待會有第三彈,甚至能講到後期大乘或秘密大乘的內容。。。。
作者Macam yes 履歷
#週末讀書心得

0 Response to "理性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