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习惯

 等這一本書,終於等到了。

因為網友們紛紛熱情推薦,就忍不住被"安利"下了訂單。
我個人對這本書的期許是不希望又是一本增加大腦內容物的書,我期望能實踐,所以我決定慢慢讀,慢慢把內容用出來。
這本書主要就是說通往微小的調整我們的日常小習慣,通過長遠的實踐能帶來很大的效益。
讀了兩個章節,的確甚有得著,這本書雖說是講養成習慣的法則。
但這本書真正的野心是教你如何重塑自我。
我個人的確有過一段時間長期參究過"我到底是誰"這個問題。
我的大腦的確曾經閃出過"我就是習慣/習性"的答案。
所謂的"原子習慣",其實是把每個習慣當成一個atom, 原子,然後這些原子組合起來就成為了你的identity(自我認同)。
作為一個信奉"無我觀"佛教徒,其實很能認同這种說法。所謂無我不是指沒有"我",而是指這個個存在"我",是由許多不同的元素促成的,只要元素被重組,自我就會改變,或成魔或成佛。而在這本書裡,促成自我的元素就是習慣。
許許多多的原子習慣促成了整體的自我"identity"。
這本書一開始就強調,不要去追求一個目標,我們培養習慣的目的,不是為了達到一個目標。
因為只要達到了目標,你就會覺得這些習慣沒有意義了。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對的系統。
不是要成為一個40公斤的美女,而是要通過不同的習慣去建立一個喜歡運動,吃健康食物,有良好生活習慣的"系統"。不然等你達到目標就能鬆懈下來,然後又復肥了。讓自己愛上過程是長期堅持的關鍵。
而所謂建立"系統",就是要把自己的身份定位清楚。
要把自己定位成"愛運動,照顧健康的人",那麼你的行為就是根據你的信念去調整。
而且你需要不斷找證據去支持"我是愛運動"的這個信念。
如每天運動來證明自己是愛運動的,每天寫文章來證明自己是作家,等等。
信念調整行為,行為反饋支持信念。
其實這讓我聯想起在之前讀Robert Diltz 在第三代nlp 里提出的"Neuro logical level。
裡面提到人生的整體是由"環境,行為,能力,信念,身份,使命"一層一層疊上去的。
改變環境未必會改變你的行為,改變行為未必會改變你的能力,但改變你的身份認同,就能直接改變你的環境,行為,信念和能力了。
所以這本書強調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身份",而不是達到一個短期的目標。
單單讀了兩章,就讓我有許多的省思與聯想。當然還有許多內容可以衍生出更多得的討論。
我還是希望這本書可以慢嚼細咽地細細品味。
---------------------------------------
所謂的"放下目標"和"建立身份認同"其實讓我聯想起佛教大乘的"果地修行"理念。
大乘圓頓教向來有"以果地覺為因地心"的智見。也就是先肯定自己是"佛"(身份認同),然後再去調整自己的信念,行為,和環境,來符合這個身份認同。
果地修行對大乘是有其意義,是不同於解脫道行者有一個明確目標(涅槃),大乘的修行是需要放下對解脫(目標)的執著,盡未來際地無私奉獻的,所以菩薩道行者是需要去建立一個系統,來讓自己不斷地建立正確的"原子習慣"。
而在修行上建立"正確身份認同"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開悟。通過開悟的體驗,得到一個堅決的信心來確認"我即佛"這個身份認同(頓悟),來開展無盡的自我修正之旅(漸修)。


0 Response to "原子习惯"